四川在線記者 劉佳
3月26日,四川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四川省愛國衛生與健康促進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提請一審。在全國愛國衛生月基礎上,明確每年四月為健康四川活動月;規定重點公共場所應當根據人口密度、流量合理規劃布局公共廁所及男女廁位比例、第三衛生間數量;鼓勵全社會參與減鹽、減油、減糖等健康飲食行動……多項亮點內容引發關注。
為何立法?
針對性解決當前突出問題
愛國衛生運動是健康促進的重要抓手,健康促進是愛國衛生運動的根本目的。四川省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唐文金在對條例草案作說明時介紹,近年來,四川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城鄉環境衛生不斷改善,居民健康素養有效提升,公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省愛國衛生與健康促進工作也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比如,慢性病已成為全省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吸煙、過量飲酒、缺乏運動、膳食不合理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較為普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以及肥胖、近視等問題日益突出,愛國衛生運動工作方式方法有待創新,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系統性針對性不強等。“有必要制定一部符合我省實際的地方性法規,對上位法較為原則的規定加以細化,對我省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進行總結凝練,同時又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為健康四川建設提供法治保障。”唐文金表示。
據了解,省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愛國衛生與健康促進的立法工作,組織調研組先后到省內外多個地方考察調研,到代表聯絡站等基層一線征求人大代表、基層群眾的意見建議,并召開部門座談會、專家論證會,逐條研究、反復修改。近期,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全體會議對條例草案進行了審議,形成了此次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的條例草案一審稿。
有何亮點?
5大特點值得關注
據介紹,條例草案共八章五十八條,包括總則、宣傳教育、健康生活方式、衛生環境、健康服務、保障與監督、法律責任及附則,其中,5大特點值得關注。
-
實施重大工程項目等必須考量健康影響因素
條例草案注重構建大衛生大健康治理格局,明確各級地方政府加強領導,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統籌推進,衛生健康部門組織實施,各行業主管部門指導督促,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架構;各單位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倡導個人樹立和踐行對自己健康負責的理念,依法履行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義務;發揮群團組織和村(居)民委員會作用,鼓勵支持社會廣泛參與;開展國際國內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重大政策、實施重大工程項目時,必須考量健康影響因素,將健康融入各項政策。
-
建立疾病和健康危險因素評估制度
條例草案注重完善全方位的健康服務體系,提出建立健全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等組成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居民提供預防、保健、治療、護理、康復、安寧療護、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務。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城鄉居民提供個性化健康管家服務。完善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將中醫藥適宜技術納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防治。加強急救體系和能力建設,人員密集場所按規定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以及必要的急救設施設備,并加強急救技能普及培訓。用人單位建立健全并落實本單位職業健康管理制度,改善工作環境和勞動條件,倡導用人單位為職工定期開展健康體檢。建立疾病和健康危險因素評估制度,開展居民健康狀況調查、統計和居民健康素養、疾病和健康危險因素監測,定期發布人群健康狀況及重點疾病監測報告。
-
每年四月為健康四川活動月
條例草案特別關注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提出要將健康教育納入愛國衛生與健康促進專項規劃,明確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在全國愛國衛生月基礎上,明確每年四月為健康四川活動月,集中組織開展愛國衛生與健康促進活動。建立健康信息發布與監測機制,向社會公眾提供科學、準確、權威的健康信息。明確醫療衛生機構應當組織醫療衛生人員開展健康科普,將有關情況納入績效管理和職稱評聘。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學校考核,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
-
建立居民健康積分制度
條例草案注重引導個人樹立和踐行主動健康理念,提出建設健康生活支持性環境,引導公民踐行合理膳食、科學運動、戒煙限酒、合理使用電子產品、健康心理、良好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鼓勵全社會參與減鹽、減油、減糖等健康飲食行動,推廣健康提示標識。支持醫療衛生機構開設戒煙、戒酒、體重管理門診,提供咨詢和指導。建立居民健康積分制度,對居民參與健康促進、體育健身、健康管理等予以激勵。
-
對男女廁所比例等合理規劃布局
條例草案還特別注重推動城鄉衛生環境共治,提出將衛生環境改善納入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工作,加強城鄉接合部、城中村等重點區域環境衛生整治,加強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等工作。合理規劃布局公共廁所及男女廁位比例、第三衛生間數量。各級愛衛會組織動員全社會開展經常性衛生清掃等愛國衛生活動。病媒生物預防控制工作實行單位責任制,加強病媒生物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工作。組織開展健康城市、健康縣區、健康鄉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