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報全媒體記者 陳博 趙詩柯 王晗陽 朱佳琦 實習生 魏丹

  “這個小區咋回事?物業就為公共區域買了幾個垃圾桶,卻公示出近十萬元購置款清單!”近日,成都一小區業主撥打本報法治熱線反映稱,該小區物業公司一則令人難以置信的公示引發了業主們的集體質疑,業主們再次因小區公共收益支出不透明與物業公司發生了矛盾……

  眾所周知,小區公共收益是利用小區業主共有部分產生的收入,小區業主應該清楚收益情況和分配去向,在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民法典》和將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四川省物業管理條例》中也有明確規定,但在很多小區業主看來這卻是本“糊涂賬”,不少人甚至對此毫無概念。

  那么,究竟哪些屬于小區公共收益?成都現有的小區物業服務模式對公共收益收支都產生了哪些不一樣的影響?業主遭遇惡意侵占公共收益該如何維權?連日來,四川法治報記者通過實地走訪和采訪業內人士、法律專家等,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調查了解。

  記者調查:“公共收益”扯不清 常引發矛盾糾紛

  “你對小區公共收益了解多少?有沒有‘分’得過?”記者隨機采訪詢問成都多個小區共計20余名業主,大多數人對小區公共收益支出表達了疑惑和不滿。

  “我入住這個小區6年,小區更換過物業,但很少見到公示公共收益支出明細,收益也沒有分配給業主。”家住成都市武侯區世豪嘉柏小區的王女士說。“我們小區沒有業委會,根本沒有專門的機構或組織與物業進行交涉……”成都市錦江區華固一品小區業主涂先生無奈地表示,知道小區存在公共收益,但這筆錢去了哪、用在何處從未公開過,大家一無所知。另外,都江堰市紫荊城二期小區的官先生和成都市青羊區華明家園的程女士等也表示,不清楚小區公共收益來源和去處。

  在記者調查過程中,家住彭州市繽紛四季小區的李女士是極少數清楚自己小區公共收益相關情況的。“去年年底時,小區物管會公示了去年的公共收益和近些年的總收益,以及資金使用情況,當時小區里每戶還分到了800元。”李女士告訴記者,其實他們并沒有聘請專業的物業公司,而是一直由小區常住居民組成的志愿者,通過成立物管會的形式來進行管理。

  記者還發現,凡是涉及存在小區公共收益問題的,業主和物業公司之間大多存在長期性矛盾。例如,武侯區雙發·金英匯小區業主劉女士就失望地表示:“別說公示和發放什么公共收益了,小區物業長期疏于管理,連很多公共設施都沒有及時更新維護……”

  另外,前文所述的“高價垃圾桶購置款公示”事件也頗為典型,它發生在成都市溫江區銀海灣小區,業主白先生告訴記者,起初小區物業撤除了原來擺放在公共區域的垃圾桶,這引來業主們的不滿,購置清單公示后更讓大家吃驚不已。“有業主上網查詢了同款垃圾桶價格,也就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怎么可能花10萬元!”白先生說,這起事件就是個“導火索”,業主們隨后就公共收益支出不透明和物業收費高、服務差等老問題,與物業公司產生了矛盾。

  不止是線下的發聲,很多群眾還在網絡平臺上長期反映小區公共收益被侵占的現象。總體來看,絕大多數群眾不清楚自己小區公共收益的去向,由此引起的小區內矛盾糾紛容易被激化,從而影響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