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成都網友李女士通過四川日報全媒體問政四川平臺和民情熱線(028-86968696)反映:“有‘三無’戶外俱樂部在樂山市沙灣區牛石鎮安池村硝斗巖天坑舉行戶外百米速降,太危險了,沒人管嗎?”

李女士稱,相關組織者沒有營業執照,通過“微信”等社交平臺組織活動并收費。情況究竟如何?開展高危戶外運動,誰來監管?記者對此展開調查。□汪菲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小清 鄧涵予
A
心動變心驚
防護措施很簡單,招攬毫無戶外高危運動經驗者參加速降活動
李女士告訴記者,今年4月,她被朋友拉進了一個戶外運動微信群。群里有一位網名“江雪”的成員,經常在群里發布“行走戶外探險”的公眾號推文,向大家推介攀巖、百米速降等運動。
記者進入該公眾號,看到“樂山攀巖瀑降周末兩日,感受生命律動”“一起逃離城市,感受戶外的魅力”等標題的文章。文章中甚至包含了“攀巖,兩三歲的小孩都能玩”等詞句,并配以美圖,非常吸引人。
在群里呆了段時間后,李女士看到該團隊發布“征集令”——組織網友節假日在樂山市沙灣區的新晉打卡地硝斗巖天坑開展百米速降、攀巖等戶外運動,便打算報名。“看到群里說得很巴適,就心動了。而且說攀巖等戶外運動,小娃娃都可以玩,那我想我肯定更沒問題。”李女士說,考慮到自己從沒參與過這類活動,正式報名前,出于好奇和穩妥的心理,她跟朋友自行去天坑附近觀摩攀巖和速降活動,但當她看到現場一幕,心動變成了心驚。
在硝斗巖天坑附近,李女士看到,觀景臺對面的懸崖邊有一個突出的平臺,約有十人準備進行速降運動。參與者簡單穿戴了安全頭盔、坐式安全帶便來到平臺邊排隊等候。隨后,兩人一組,拉著根繩子就往下降。“太高了,看著都害怕,洞底全是凹凸不平、大小不一的石塊。”她說:“看到這樣的防護,我一下子懵了,幸虧沒有參加,萬一掉下來,后果不堪設想。”
近日,記者多次來到沙灣區牛石鎮安池村硝斗巖天坑所在地探訪,看到觀景臺對面的平臺,面積狹小,目測距洞底100多米,且周圍沒有可攀附物,一股溪水從天坑上方傾瀉而下,形成瀑布。一位常年在此經營小賣部的老板告訴記者,這里是當地的一個網紅景點,沒有正式開發,但每天有10-30人來此爬山、看風景,周末人會更多。有的人會在這里組織速降之類的活動,一個月內有一兩次。“特別是夏天,有人還要專門穿過瀑布,速降到底下,看起懸得很,我們村里人都不敢。”另一名村民告訴記者。
B
網友有疑惑
這種高風險的戶外運動,難道不需要審批嗎?
“相關組織者沒有任何資質,未經任何單位批準,甚至營業執照都沒有就在微信群、朋友圈發布活動信息、盈利收錢。”之后,李女士還了解到這一情況,她質疑:“這種高風險的戶外運動,難道不需要審批嗎?”
李女士反映的情況是否屬實呢?記者聯系了“行走戶外探險”的一位組織者裴教練,即上述群發布公眾號推文的“江雪”。他承認,公眾號是他所在的行走戶外探險俱樂部旗下的,俱樂部確實也不是專業機構,只是幾個朋友一起弄著玩的。記者質疑,他們也向李女士等陌生人發布收費參與百米速降等活動的消息時,裴教練表示:李女士是通過朋友拉進群的。“也就是朋友的朋友”,大家一起出去玩很合理。
裴教練稱,雖然也發生過參與者崴腳、擦破皮等情況,但都是小傷,俱樂部2017年成立以來從未發生其他意外事故。但記者搜索發現,近年來,該領域事故時有發生,如廣西隆安縣大天坑景區、內蒙古梅力更風景區以北1.4公里處大瀑布等地,曾出現愛好者玩速降,因繩索斷裂等造成腰脊受傷或死亡事件。
戶外運動源于登山運動。8月5日,省登山戶外運動協會出臺的《四川省登山運動從業人員暫行管理辦法》明確,對行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實行持證上崗制度。裴教練稱自己和俱樂部成員都是持證專業教練,“每次活動都有2-3個教練陪同,很安全。”當記者提出能否看看教練證時,他以“證件沒帶在身邊”為由拒絕。
截至發稿,該俱樂部并未提供教練證、營業執照等相關資質證明。記者還注意到,采訪后,該俱樂部公眾號、相關人員朋友圈所有推文已被刪除。
記者查詢到,根據《四川省登山管理辦法》,在海拔3500米以下山峰開展登山活動的登山者,可以在活動實施前向當地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或其委托的登山戶外運動協會、山峰管理機構或山峰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進行行前登記。“但說的是‘可以’,我們理解這并不是強制性要求。”樂山市沙灣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無論是區上還是鎮上,此前均未接到過從事相關運動的人前去備案和登記。
接到舉報信息后,該局立即組織人員到天坑進行實地查看,到達現場時,已無人員在此開展速降等高危體育活動。該局相關負責人同時表示,天坑尚未正式開發,因為是公共區域,加之目前相關法律條款也不是很明確,對于游客在此進行的攀巖、繩降等戶外活動,他們也只能進行勸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