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曹凘源
4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四川省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為下一步推動財稅體制改革,以財政高質量發展服務四川現代化建設謀劃路線圖。
為何出臺這份《方案》?未來的改革重點有哪些?如何確保改革內容落地落實?四川在線記者進行了采訪解讀。
看考量:
落實改革部署 謀劃宏觀經濟治理的四川路徑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近年來,我國財稅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基本確立了現代財政制度框架,對全面深化改革起到了“突破口”和“先行軍”作用。但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宏觀經濟面臨多重壓力,財稅體制改革的縱深推進也遇到了更多挑戰。
去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從預算制度、稅收制度、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等方面作出戰略部署。去年12月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也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促進財政科學管理作為重點任務提出。
落腳到四川,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四川財政始終堅持以系統觀念、創新思維和改革辦法謀劃推動財政事業發展,聚焦財政管理改革最突出的難點堵點,對財政“收、支、管”等方面進行深度挖掘。
去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財政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印發,這是四川省首次以省政府名義出臺全面推動財源培植、支出保障、財政改革的系統性文件。去年9月,四川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結合四川實際進一步細化任務,作出改革安排,明確指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是強化基礎支撐的重點。
“搭建了宏觀層面的整體架構,但具體領域的改革舉措不夠明確,細分板塊的改革關聯不夠緊密,需進一步加強系統謀劃和整體推進。”財政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為落實好改革部署,財政廳牽頭成立工作專班,啟動了《方案》起草工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將成果提煉匯總,并進行了多方、多輪討論論證,充分征求并吸收采納各方意見后最終推動《方案》出臺,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四川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謀劃出路徑。
看內容:
聚焦難點堵點 圍繞9個重點領域部署改革任務
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立足財政管理改革實際,聚焦亟須解決的堵點難點,《方案》提出9個領域共35項重點改革任務。
記者梳理發現,零基預算改革和財政支持發展方式兩個方面的改革尤其值得關注。
首先是零基預算改革。此前,各級政府預算編制多采取“基數預算”方法,即以上年度預算收支為基數向上浮動,適當考慮一定增長比例分配資金。該方法易于操作,預算收支連續性較強,但易產生“路徑依賴”“為了花錢而花錢”等問題。
“開展零基預算改革,意味著以零為基點編制預算,一切從實際需要出發,重新評估每一項支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將更多財力用于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重點民生項目。”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楊志勇看來,推動零基預算改革將解決“護盤子、守基數、爭資金”等問題。
《方案》中提出,通過明確支出安排序列、強化基礎支撐保障、分類分層編制預算、完善預算審核機制、健全財力統籌模式等舉措,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提升財政資金績效,增強重大戰略任務保障能力。“作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推動零基預算改革,不僅可以打破財政支出固化格局,還可將‘擠出’的資金用在‘刀刃’上,避免財政資金‘撒胡椒面’,實現‘精準滴灌’。”
財政支持發展方式方面,近年來,四川充分運用金融工具和市場機制放大財政資金,不遺余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例如,四川在去年推動省級產業投資引導基金體系優化重構,采取“母基金+綜合基金+子基金”三級架構,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帶動國資(國企)基金和市場化基金競相發展,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基金投資雁陣格局;還出臺“1+3”財政金融互動政策體系,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財政資金的引導撬動功能,有效調動金融機構支持四川省經濟發展的積極性,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方案》提出,通過完善政府產業投資引導基金、財政金融互動政策、政府性融資擔保三類體系,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機制和產業項目支持政策。“目的就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引導撬動各類資本支持經濟社會發展。”財政廳相關負責人說。
看落實:
突出四個特點 確保改革落地落實
財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方案》將重點突出四個特點,并提出4項配套措施,確保改革落地落實。
“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首先需要突破的一大難點是財稅體制改革的系統集成問題。”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教授李旭紅認為,財稅體制改革需進一步增強前瞻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并與相關的產業政策和社會政策相協調,以促進積極財政政策發揮更大的效能。
為此,《方案》將系統集成、總分結合擺在首位。通盤考慮改革的點線面和時度效,將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近期部署的財政領域重點改革事項一并納入,避免改革碎片化。同時,以《方案》為統領,若干專項方案為支撐,形成“1+N”改革框架體系,有力有序推進改革工作。
其次,《方案》突出問題導向、先立后破。對制約全省財政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癥結,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把握“立”與“破”的辯證關系和承接順序,做好財稅體制改革新舊模式的有序銜接和轉換,保證政策連續性和精準性。
“我們還將以優化體制機制為著力重點,切實為基層減負賦能,為經營主體紓困解難,調動各方積極性。”財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充分考慮各級次、各區域發展實際和利益關切,一方面持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另一方面強化“獎勤罰懶”導向,對貢獻大、增長快、有潛力的地區加大支持力度,推動政策執行協同落地,共性問題系統解決,改革紅利均衡釋放。
最后是將改革與法治有機結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及時將預算績效、財政監督等領域成熟的改革舉措上升為法規制度,固化改革成果。對論證清楚、條件成熟的改革抓緊實施,力爭率先取得突破;對情況不清、底數不明、沒有實踐經驗的改革,深入研究、穩慎推進,確保改革前后運行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