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亞飛

  涉及成都5個縣(市)14個鎮、包含7類生態系統類型、發現79種未被記錄的物種……3月19日,四川在線記者從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成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規劃(2024-2030年)》印發,界定了成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范圍、重點任務等,為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藍圖”。

  區域概貌:占成都市總面積17.33%  包含7類生態系統

  從地理方位上來看,成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東起彭州市白鹿鎮,西至大邑縣西嶺鎮,南自邛崍市火井鎮,北到彭州市龍門山鎮,占成都市面積17.33%,涵蓋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縣、邛崍市5個縣(市)的2個街道14個鎮,總面積2485.71平方千米,屬于“岷山-橫斷山北段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中南段。

  “該區域不僅自然保護地類型豐富,還涵蓋了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然保護地包括1個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和3個風景名勝區,生態保護紅線面積達到1464.95平方公里,占比58.93%;生態系統根據實地調查和遙感解譯結果,劃分為森林生態系統、灌叢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鎮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以及其他生態系統7大類型。

  該負責人表示,總體來看,這片區域是成都市的生態屏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區域,也是世界上亞熱帶山地動植物資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更是岷山和邛崍山系大熊貓、川金絲猴、四川羚牛等多種珍稀瀕危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和基因交流通道。

  根據規劃內容,成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將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著力增強生物多樣性監測能力、科學構建多層次保護空間體系、系統開展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合理進行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全面提升多樣性保護能力建設水平六項重點任務。

  特色亮點:發現79種科考報告中沒有記錄的物種

  這片區域不僅有著完整的生態系統,更是珍稀物種的“家園”。過去兩年,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對優先區域進行了19次核查,發現了79種科考報告中沒有記錄的物種。這些發現不僅豐富了成都生物多樣性數據庫,也凸顯了該區域作為珍稀物種棲息地的重要性。其中,光葉玉蘭和鐘花淫羊藿等珍稀瀕危植物的發現,為這片區域增添了獨特的生態價值。

  成都市生物多樣性調查數據展示平臺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具體介紹,通過自然保護區布設的紅外相機以及新布設的60臺紅外相機,獲得了5000多張生態系統、植被類型、植物及生境照片,采集了約50G的照片和視頻,“這些數據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堅實支撐,也為未來的生態保護工作奠定了科學基礎。”為了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該局依托核查數據,建立了成都市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庫,并構建了生物多樣性調查數據展示平臺。

  核查發現珍稀瀕危植物:鐘花淫羊藿

  核查發現珍稀瀕危植物:光葉玉蘭

  “保護好優先區域,對于維護成都市生態平衡、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具有重要意義。”該負責人談到,通過保護這片區域,可以促進岷山和邛崍山系野生動物的擴散和基因交流,為珍稀物種提供更安全的棲息環境,未來將通過科學規劃和共同努力,讓這片生態瑰寶更加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