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牛區肖家村二巷88號院內,一間50多平米的住房被各類廢品塞滿。空間有限,這些廢品還時常“跑”向樓道,有時堵在安全通道口,引來鄰里不滿。

  屋主是位獨居的七旬老人,一家企業的退休會計,每月有退休金。“拾荒已成為她的精神寄托,不撿,感覺生活就失去了意義。”社區工作人員說。

  同在一個院內。退休老人劉美(化名)常常為幾個飲料瓶和紙板忙活大半天。這是她消磨時光的方式。

  如今,城市小區里的“拾荒老人”越來越多,勤儉節約、打發時間、經濟所需……背后原因各有不同。 

  專家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所需的“老年空間”仍有很大缺口,“老年友好型社會”的推進還有路程要走。

  老人拾荒

  有退休金,卻把50平住房塞滿“垃圾”

  記者在成都金牛區肖家村二巷88號院內見到76歲的劉美時,她戴著黑色鴨舌帽,挎著牛皮小包,細雨下,白色的皮鞋干干凈凈。

  她在一個垃圾桶擺放點前停下了腳步,彎腰撿起了一個易拉罐,用木棍清理掉罐內的臟東西,放進隨身的口袋。大約一個小時左右,收獲了好幾個飲料瓶。

  這樣的“溜達”,每天要進行多趟。

  劉美的生活條件還算優渥,每月2000余元的退休金,子女都有了自己的家,工作穩定,孫女也已上大學,只是老伴兒在幾年前過世了。

  一個人的生活有些無聊。以前小區還能打一打毽球,但現在沒有了,也沒有其他的休閑場所。她不喜歡唱歌跳舞、打麻將,閑著的時候,多數靠電視機和手機打發時間。

▲劉美在小區里撿垃圾▲劉美在小區里撿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