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關注

  “老年友好”還需更進一步,呼吁需更多“老年空間”

  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小區里出現“拾荒老人”。勤儉節約、打發時間、經濟所需……背后原因各有不同。

  另一個值得關注問題的是,隨著人口老齡化,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所需的“老年空間”仍有很大缺口,“老年友好社會”的推進還有路程要走。天涯南苑小區是位于成都錦江區天涯石南街29號的一個20多年的老小區,面積不大,僅100余戶居民。小區公共區域被汽車占據,居民活動配套設施缺乏,唯一的活動空間是一個擺放著兩張麻將桌和部分書籍的20平米房間。

  那平日大家都怎么活動呢?“到外面去各耍各的。”小區居民說。

  同樣,在錦江區四圣祠南街8號院,除了在小區中央有一個大型花臺,再無其他的配套設施。一位居民告訴記者,要是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安裝一些健身活動器材就更好了。

  卓錦城三期屬于電梯商品房小區,70歲以上住戶有600余人,占了小區總人口的18%,此前同樣沒有更多的固有場地提供給他們。

  在業委會、物業、社區多方的商議下,才將小區一處閑置已久的架空層進行打造,為老年人提供交流活動的平臺。200多平米的空間內,設起棋牌中心、按摩理療室、書畫室、讀書吧等區域,成為老年人家門口的休息、交流與娛樂中心。

  而在紅星新聞記者的走訪中,目前盡管已有部分小區、社區在完善老年設施和空間,但依然還存在很大不足。老舊院落的活動空間和場所多以麻將室為主;新近小區和新規劃的小區,在相比兒童游玩空間和場所上,少有引入老年友好理念,從設計到建設,均少有涉及老年群體。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胡光偉認為,目前除圖書館、公園、廣場等場所,大多休閑場所主要都是面對年輕人的。老年文化建設與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確存在較大矛盾。他建議,可以增加對老年文體公共投入,扶持產業發展,加大對老年人活動場地的建設。除此之外,還應加強正面宣傳,引導社會關注關愛老年人,支持老年人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老年人創造有益身心健康的環境,可以吸引或帶動更多的老年人參與。

  作為日常與老年人打交道的一線工作者,成都興蓉社區工作人員孫睿婷建議,社區的活動可以有一定的傾斜和側重,比如可以鼓勵喜歡拾荒的老人擔任院落的垃圾督導員,協助和監督院落里的垃圾分類工作,既可以引導居民做好分類,也可以順便得到可賣的廢品。同時,每個月還能得到一筆補貼。

  對于有農村背景的隨遷老年人,孫睿婷建議街道或社區可以開辟一片共享菜園,滿足老人們在“一畝三分地”上勞作的愿望。“興蓉社區曾有過這樣的嘗試,菜園不論大小,老人們需要的只是一種念想,無論有多少收獲,他們都很開心。”雖是一種小小的嘗試,其在滿足老年人參與社會的多元需求、提高晚年生活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上,無疑是有意義的一步。

  紅星新聞記者 張肇婷 實習記者 張芷旖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