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犯愁
拾荒引發鄰里矛盾,社區物業“以勸說為主”
“每次放點垃圾在門口,還沒來得及下樓扔,就有人把裝垃圾的紙箱撿走,垃圾倒一地。”
“我家隔壁的老太太把撿來的垃圾堆放在樓梯通道上,沒有人可以管嗎?”
“樓下阿姨撿垃圾堆在門口,夏天蟲子多,麻煩去說一下。”……
小付是成都高新區一小區的樓棟管家,她所負責的幾個樓棟群里,時常會有業主發出這樣的信息。
當面勸說,聯系家人,有人聽勸,也有人不愿配合。“無論物業、社區、還是家人勸導仍要繼續撿,確實很難管理。”
同樣有困擾的,還有家住成華區御龍山小區的居民王先生。他介紹,小區之前有不少老人為了撿紙板直接聚集在快遞收發點,“從早到晚在快遞收發點守著,手里攥一把小刀。有很多次我剛取完快遞,他們就用刀指著我,問‘割不割’?”
王先生覺得,這種行為顯得很沒禮貌。不少業主向物業公司表達了反感意見。
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說,在收集了業主意見后,物業對不文明撿垃圾的行為上門進行了勸導,并在小區里拉橫幅進行宣傳,目前情況有所改善。

金牛區肖家村二巷88號的物業工作人員則表示,小區里的住戶老年人比較多,有一些老年人閑著沒事,就會撿垃圾。發現這種行為,物業方面也只能進行勸導和溝通。
荷花池社區工作人員表示,日常小區里拾荒的老人不止一兩個,一般撿完都會賣掉,少部分人會堆放在樓道里,但只要勸說疏導,大多會很快處理。
在社區工作人員看來,不少撿拾垃圾的老人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精神健康。身邊人以及社會需要讓老人得到關懷,心靈不再空虛,“精神健康了,愿意參加社區活動,或許就不去撿垃圾了。”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社區除了節假日慰問,也組織了很多老年人活動,還有專門的助老社會組織加入,只要老人愿意都可以參加活動。不過,這需要他們自愿,不能強求。
專家意見
老年人退休后“脫離社會”,需要更多理解和關懷
在四川省老年學會會長,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雪永看來,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目標,前兩個方面體現了物質需求,后面則體現了精神需求。這提示我們,在養老服務中除了關心老年人的物質需求,也要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如何看待城市小區老人拾荒現象越來越來普遍?張雪永表示,一方面是老年人退休之后脫離社會,精神文化生活缺失,需要“融入”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在城市化發展下,部分農村老人融入城市的“不適應”問題。
張雪永說,在社會關系中,人際關系是一種社會資本,老年人退休之后脫離社會導致的孤獨,其實就是社會資本的流失。老年人拾荒,背后也反映出由于社會發展迅速,老年人慢慢脫離社會,與社會步伐不一致從而出現了不適應。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呢?張雪永認為,首先,這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大家關注和重視,給予理解和關懷。其次,在此基礎上,應引導老年人樹立積極的老年觀,積極融入社會。比如,從社區角度,可以組織豐富多樣的老年活動。最后,還需要更多的鄰里互助,志愿服務,通過互助、融入集體活動,來恢復補充老年人流失的社會資本。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胡光偉認為,城市小區里老人拾荒現象具有一定社會的原因,除城市化“融入”因素外,目前這一批老人以“40”“50”“60”后為主,這個時期的老年人是在社會相對貧困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無論來自農村還是城市,都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
胡光偉認為,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這是老齡化社會中需要面臨的問題,拾荒是部分人群的一種生活習慣,或難以改變。建議小區管理者可以組織制定一些文明公約;年輕人也多一份理解和寬容;社區也可以組織多樣的活動來豐富老人生活,讓他們多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