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gcim"></strike>
  • <strike id="ogcim"><input id="ogcim"></input></strike>
    資訊|財經|時尚|藝術|娛樂|教育|站內導航
    達州

    新浪四川>達州 >正文

    警惕夏日“健康殺手”!熱射病防治全攻略

    2025年07月14日 13:36 新浪四川城事 

      隨著夏日的腳步悄然而至,持續攀升的高溫天氣,正不斷挑戰著我們的耐熱極限。在享受夏日美好時光的同時,一種潛藏的致命威脅——熱射病,也悄然進入高發期。熱射病作為中暑的最嚴重類型,屬于危及生命的醫學急癥,每年因它引發的悲劇屢見不鮮。掌握熱射病的科學防治知識,已成為守護夏日健康的必修課。

    熱射病的發病機制與類型解析

      熱射病的發生,本質上是人體體溫調節系統在極端高溫環境下“崩潰”的結果。正常情況下,人體通過汗液蒸發帶走熱量,維持體溫穩定在37℃左右。但當環境溫度超過35℃,且空氣濕度較大時,汗液蒸發受阻,體內熱量不斷積聚。一旦核心體溫突破40℃,便會引發多器官功能損傷,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首當其沖,出現意識障礙、抽搐、昏迷等嚴重癥狀。

      臨床上,熱射病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經典型熱射病常“突襲”年老體弱者、嬰幼兒、孕婦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這類患者多因散熱能力差,在靜息狀態下發病,癥狀隱匿不易察覺;勞力型熱射病則“偏愛”高溫環境下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的人群,如建筑工人、快遞員、軍人等,他們因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身體產熱遠超散熱,發病迅猛且病情兇險。

    熱射病的典型癥狀識別

      熱射病的核心癥狀可歸納為“致命三聯征”:

      高溫暴露史:發病前通常有持續數小時高溫環境暴露,或進行過劇烈運動。

      超高熱:直腸溫度≥40℃,腋下溫度≥39℃時需高度警惕。

      中樞神經系統異常:患者可能出現意識模糊、胡言亂語、抽搐、嗜睡,甚至煩躁不安、攻擊行為等癥狀。

      此外,還可能伴隨頭痛、惡心嘔吐、皮膚潮紅灼熱、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不適。一旦發現這些癥狀,必須立即啟動急救措施。

    重點人群防護指南

      以下人群尤其需要提高警惕:

      - 戶外工作者:建筑工人、環衛工人、交警等長期暴露于高溫環境,是熱射病的“高危對象”。

      - 特殊體質人群:老年人、孕婦、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因體溫調節功能較弱,易受高溫侵襲。

      - 運動愛好者:夏季進行馬拉松、戶外騎行等高強度運動時,若未做好防暑措施,風險極高。

      - 兒童與寵物:近年來,因被遺忘在封閉車廂內引發的熱射病事件頻發,家長務必牢記“絕不將孩子、寵物單獨留在車內”。

    科學防暑六大策略

      錯峰出行:高溫時段(11:00-16:00)盡量減少外出,老年人、孕婦等高危人群尤需注意;若必須外出,選擇清晨或傍晚,并縮短停留時間。

      全面防護:戶外活動時穿戴寬檐遮陽帽、太陽鏡,涂抹高倍數防曬霜;選擇淺色、寬松、透氣的棉質衣物,隨身攜帶遮陽傘,定時休息避免過勞。

      補水補鹽:每日飲水2-3升,少量多次飲用;出汗較多時,可飲用運動飲料或淡鹽水補充電解質;推薦自制山楂湯、綠豆湯、西瓜翠衣飲等清涼飲品。

      常備藥品:隨身攜帶藿香正氣水、人丹、十滴水等解暑藥物,但需注意藿香正氣水含酒精,不可與頭孢類藥物同服。

      健康飲食: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攝入蔬果(如苦瓜、黃瓜、西瓜)、雜糧;適量補充蛋白質(如雞蛋、魚類),減少油膩辛辣食物。

      定期體檢:慢性病患者需加強健康管理,定期監測血壓、血糖等指標,遵醫囑調整用藥,確保身體處于良好狀態。

    黃金急救四步法

      若發現疑似熱射病患者,爭分奪秒開展急救至關重要:

      緊急呼救:立即撥打120,說明患者癥狀與位置,爭取專業救援。

      快速降溫:迅速將患者轉移至陰涼通風處,解開衣物,用濕毛巾擦拭全身,重點擦拭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大動脈處;有條件時,可用冰袋或冰水進行降溫,目標在1小時內將體溫降至38.5℃以下。

      生命監測:持續觀察患者體溫、呼吸、脈搏等生命體征,若出現心跳驟停,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禁止喂水:若患者意識不清,切勿強行喂水或喂食,以免發生嗆咳窒息。

      熱射病并非不可戰勝,關鍵在于預防與及時救治。讓我們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做好防暑措施,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如對熱射病防治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咨詢專業醫療機構。愿每個人都能安全度夏,盡享清涼!(來源:渠縣人民醫院 陳芳)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