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蓉 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大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聚焦重大慢病、重大疑難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特殊環境疾病等,推出一批臨床療效突出、競爭優勢顯著的中藥創新藥”。
提高中醫藥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四川一直在行動。建立全球首個中藥全產業鏈大模型“本草智庫”、進行中醫藥ISO國際標準認證、將AI融入中醫服務……近年來,我省不斷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對中醫藥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催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作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四川將繼續搶抓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重大機遇,推動現代中藥產業建圈強鏈。”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田興軍表示。
政策人力平臺支持
助力“中醫藥+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
近日,記者從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獲悉,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成都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陳士林團隊主持開發的全球首個中藥全產業鏈大模型“本草智庫”已進入實際運用階段。
據悉,“本草智庫”于去年4月發布,匯集了1500萬條中藥材基原物種的基因信息、3000余萬條中藥成分與靶點的互相作用信息等中藥研究的底層數據,具備中藥知識提取與生成、中藥產業一站式數字化服務等功能。“‘本草智庫’的實際運用,為中藥產業數字化轉型注入了新動力,將有助于提升中藥基礎研究的整體效率和產業發展水平,為中藥全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提供決策支持,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產品質量,確保藥品安全。”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外,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中醫醫院)的科研團隊,創新提出建設符合現代醫學理論的“中醫標準治療代謝性疾病體系”,可為代謝性疾病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的科研團隊推出“高品質附子(川烏)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讓川烏生產有了科學指導……
近年來,四川“中醫藥+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在中醫藥領域獲國家、省級科技進步獎51項,其中一等獎6項、杰出貢獻獎1項。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并非偶然。
政策保障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近年來,為促進中醫藥創新發展,我省相繼出臺《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實施中醫藥創新工程建設中醫藥創新高地的意見》《四川省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等,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政策支撐體系;制定四川省中醫藥領域科研成果分類評價試點方案,健全中醫藥科技成果評價體系。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近年來,我省大力實施院士后備人才培養項目,目前已建成院士工作站1個,培養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等頂尖專家200余人,組建國家級中醫藥創新團隊4個、省級中醫藥科技產業創新團隊12個。同時,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還聯合相關部門出臺中醫藥臨床案例成果庫建設與中醫藥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相關政策,以臨床案例成果庫為抓手,推進中醫藥人才評價改革;深化中醫藥職稱制度改革,不斷優化高級職稱評審流程,目前,全省擁有中醫藥高級職稱人員近2萬名。
平臺是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房”。兩個月前,中醫藥免疫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正式揭牌,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首個聚焦中醫藥與免疫學交叉領域的高能級科研平臺,標志著川渝協同創新進入學科深度融通新階段。目前,四川已擁有西南特色中藥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等高級平臺40余個。
現代技術深度融合
輔助提升治療效果,改變傳統服務方式
數字化預約掛號、信息化藥品配送、遠程問診……如今,科技正改變著傳統中醫藥的服務方式,現代技術與傳統中醫藥不斷深度融合,讓人們在接受傳統中醫藥治療的同時,也體驗到更加便捷的服務。
兩個月前,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在成都市率先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將其融入醫院臨床營養評估決策、治未病診療及專科患者隨訪等多個環節。下一步,該院還將整合DeepSeek平臺核心功能與現有診療系統,打造智能化輔助決策平臺,為醫生提供科學、精確的診斷建議。
據悉,目前省內三級中醫醫院已基本接入DeepSeek。與此同時,基層醫療機構也在人工智能領域展開了相關探索。去年6月,我省首個面向基層醫療機構的中醫人工智能診療系統便在綿陽市游仙區上線試運行。該系統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融入上百位全國名中醫的經驗,擁有“覆蓋六經、八綱、臟腑、衛氣營血、三焦等辨證類型”的龐大知識體系,為基層中醫醫生提供了強大助力。
此外,針灸技術也在AI的發展中迎來新機遇。據了解,成都中醫藥大學研發的智能針灸機器人,已在模擬針灸提插、捻轉等針灸手法操作、仿人針灸操作的狀態感知與精細控制、針灸穴位的自動定位規劃等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今后還將加大AI在中醫藥各個領域的研發和運用。”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運用現代科技輔助提升中醫藥治療效果的同時,針對各類重大疾病的攻關也在持續展開。
前不久,“癌癥、心腦血管、呼吸和代謝性疾病防治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慢病防治技術推廣機制創新與應用示范研究”啟動會在四川省第二中醫醫院舉行,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等單位的1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索中醫藥在慢病防治領域的創新發展路徑。
據了解,“十四五”以來,我省中醫藥科研項目已立項近2000項。在政策激勵下,科技攻關成果不斷涌現,例如廣安市中醫醫院牽頭申報的“糖尿病足病中醫‘防緩治’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為糖尿病足病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獲得2023年度全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加快軟硬件標準化
推動川產道地藥材全產業鏈發展
近日,位于綿陽市三臺縣的麥冬標準化種植基地內,村民正忙著采收麥冬。近年來,該基地通過建立麥冬標準化種植可追溯基地、聘請專家指導等舉措,實現麥冬產量和質量雙提升。“去年,我們基地的麥冬總產量達19269噸,同比增長5.2%。”該基地相關負責人表示。
推動中藥材標準化基地建設,全面提升川產道地藥材全產業鏈發展水平,四川多地都有探索。在廣元市昭化區,廣元茯苓獲得全省首個“川產道地藥材”認證,2024年昭化茯苓現代林業園區實現產值2000萬元;在內江市東興區,天冬藥材基地大力開展新品種研發、質量標準化研究,從種苗繁育到產品加工均有嚴格規范。此外,成都彭州的川芎、遂寧的白芷、樂山的佛手、巴中的枳殼、眉山的雅連……一個個道地藥材基地的標準化建設正加速推進。

有“硬件”的標準化,也有“軟件”的標準化。
四川高度重視標準化工作,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和標準指引,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省級中醫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了29項省級地方標準,3個國際標準獲準立項,在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標準化研究,吸納各行業專家參與標準工作。
“此前,四川首批兩項中藥ISO國際標準(《中醫藥-川芎》《中醫藥-姜黃》)正式發布,填補了我省中醫藥領域牽頭制訂ISO國際標準的空白。”4月7日,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標準化研究室主任蔣舜媛表示,這是我省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生動實踐,揭開了四川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從零起步到快速發展的序幕。目前,四川國際標準注冊專家已增加到30人左右,正在研制的已立項中醫藥ISO標準項目有5項,正在培育的新提案有9項,在推動國內國際標準化協同發展中正發揮著“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積極作用。
在生產、銷售以及成果轉化環節,科技創新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例如,在四川新綠色藥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擁有發明專利200余項的“智能中藥房”已發展到第6代,實現了從手工稱量到機械下藥、從單孔直落藥技術到多孔直落藥技術、從半自動調劑到全自動調劑的轉變,僅需一人操作,最快3秒便能配制一副藥劑。
在好醫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成藥擴能數字化智能工廠包含數字智能化生產車間、片劑和膠囊劑制車間等,通過數字化智能控制平臺,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去年3月,成都華西天然藥物有限公司推出首個中藥創新藥秦威顆粒,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提供了新選擇。“我們結合中醫藥古籍和臨床用藥經驗確定處方,攻克有效劑量篩選、藥效作用機制研究等難題,并在近年開展多項臨床試驗,最終讓秦威顆粒成功問世。”該公司創始人之一、秦威顆粒的研發者王曙說。
加快成果轉化是四川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為提升成果轉化率,四川相繼成立四川省中醫藥大健康產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省中醫藥轉化醫學中心、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藥轉化醫學院,開展相關工作;連續舉辦兩屆全國中醫藥科技成果直通車(四川站)活動,發布四川省中醫藥前沿科技成果600余項,開展成果路演近20項。
據了解,近5年來,我省已有1個新藥獲批上市,12個Ⅰ類創新中藥獲得臨床批件,抗肺纖維化、中風、阿爾茨海默病等5個Ⅰ類創新中藥進入臨床試驗。
“下一步,四川將大力推進現代中藥產業建圈強鏈,遴選建設一批中醫藥產業發展重點縣,籌建天府中醫藥實驗室,做優做強中藥藥膳、中藥茶飲、健康旅游等新賽道,切實把中醫藥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