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魏馮
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四川省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提出落實各級政府辦醫管醫責任、完善醫院內部管理體系和機制、提升醫療服務和科研創新能力、健全藥品耗材和醫用設備供應保障體系、加快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優化醫保管理和支付方式、深化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協同高效綜合監管體系、構建以人為本和諧醫患關系、加強黨對公立醫院的全面領導10項措施。
為讓網友深入了解《若干措施》有關內容,7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訪談欄目推出《若干措施》解讀,邀請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李冰與網友進行互動交流。

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李冰(左)。 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供圖
李冰表示,《若干措施》主要基于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提高人民群眾生命質量、筑牢全民共同富裕基礎和加快衛生健康強省建設等背景下出臺,重點包括加強黨的領導、提升醫療能力、優化患者服務、精細化運營管理和強化綜合監管等方面工作任務。
投入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8.89億元支持市級醫療機構創建臨床重點專科
力爭到2025年,100%的縣醫院達到二級醫院水平
李冰表示,《若干措施》中提到“提升醫療能力”,包括全省層面,依托國、省、市大型醫院,積極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打造疑難雜癥及罕見病臨床診療中心,實現大病在省內就能解決目標;市級層面,繼續布局建設省區域醫療中心,推動市級醫院專病中心建設,減少群眾跨區域就醫;縣域層面,強化縣醫院“龍頭”作用,提升縣域就診率。聚焦基層社區和鄉村,全面推進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
“我特別關心在市級和縣級層面的支持力度,將從哪些方面發力?” 網友菠蘿蜜提問。李冰表示,市級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方面,根據區域人口分布、經濟、交通、疾病譜、就醫流向等情況,統籌考慮不同層級、不同地區醫療機構和不同專業的發展現狀,圍繞腫瘤科、神經外科、婦產科、普外科等省內異市就醫占比較高的專科,按照五大片區(成都、川東、川南、川西、川北),規劃布局3個省醫學中心和50個省區域醫療中心,目前已完成3個省醫學中心和14個省區域醫療中心設置,同時圍繞各市(州)常見病、多發病和外轉患者較多專科,推進市級醫院臨床專科建設,“十四五”以來,已累計投入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資金8.89億元,支持市級醫療機構分別創建國家、省級、市級臨床重點專科16個、170個、364個,各地各項目單位積極匹配項目資金,加強臨床重點專科建設。
提升縣級醫療服務能力上,我省累計90家縣醫院納入國家“千縣工程”,從2024年開始啟動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三年攻堅行動,通過加大專科建設、“組團式”幫扶和對口支援“傳幫帶”等綜合措施,聚焦急診急救“五大中心”、臨床服務“五大中心”和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提升縣醫院服務能力和水平,力爭到2025年,100%的縣醫院達到二級醫院水平,80%的縣醫院達到三級醫院水平。
截至今年6月
61.51%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開展“一次掛號管三天”、惠及近390萬人次
在“優化患者服務”方面,將加快建設健康四川“數智大腦”,構建兩院(即互聯網總醫院、市縣互聯網分院)、兩網(即5G遠程專網、基層醫療衛生網)、一工程(即一云、一網、一平臺、一體系、一大腦)信息化架構,形成便民惠民全方位、一體化、線上線下聯動的醫療服務模式。重點推進診療流程優化、分時段預約診療和“一站式”出入院服務中心建設,推廣“一次掛號管三天”、床旁結算等。
“文件提到推廣‘信用就醫’‘一次掛號管三天’等服務模式,什么時候開始實施?進展如何?”網友在訪談欄目提問。李冰表示,2023年6月以來,四川在部分市(州)開展信用就醫試點,以綿陽市為例,信用就醫已覆蓋26家市、縣級醫院,累計使用4萬余人次,覆蓋全年齡段人群,簽約用戶就診繳費時間縮短60%以上。
關于“一次掛號管三天”,主要是為解決就診當日檢查檢驗不能完成或不能獲取報告患者后期的復診掛號問題。我省從2023年開始啟動一次掛號多日有效的試點工作,截至2024年6月,61.51%的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開展“一次掛號管三天”,惠及患者近390萬人次。下一步將在全省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全面推廣。
被網友問及“政府層面如何保障支持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李冰表示,重點在推進機制、政策引導和投入保障上做到三個強化,如落實政府負責公立醫院“六項投入”政策(即基本建設、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補貼),同時將實時監測公立醫院負債率,分類分級設置公立醫院資產負債率警戒線,嚴控債務增量,疏解債務存量,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