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5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改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實施。《規劃》對非遺保護作為重要內容進行了部署。
為進一步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非遺工作的實施意見》,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結合四川的非遺實際情況,發布非遺保護工作的重點和方向。
加大同源非遺項目保護合作,建立川渝非遺保護聯盟
巴蜀文化自古不分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區域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其中包括蜀錦、皮影戲兩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13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56項省(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兩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6個省(市)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同根同源的文化項目如蜀錦、蜀繡、川菜、川劇、夏布、竹編、龍舞、彩燈等方面,更應該加強保護合作。
近年來,川渝兩地先后聯合舉辦川菜、川劇、蜀繡、石刻、竹編等成渝同根同源項目非遺保護新路徑研討會,開展“成渝雙城蜀繡名家名作聯展暨成都蜀繡精品展”和“成渝地區蜀繡傳承人對話會”,簽署《成渝蜀繡合作備忘錄》等一系列合作共享活動,標志著兩地非遺互促互享邁入新階段。
2021年4至6月,川渝在廣元開展首屆“川渝非遺繡活大賽”,兩地29個市州(縣區)選送169幅作品參加,涵蓋了蜀繡、藏繡、羌繡、彝繡、苗繡和麻柳刺繡等多個繡種,切實加強了四川、重慶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有效促進了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聯合開展非遺展示傳承活動,共同培育非遺保護示范項目
由省、市非遺中心牽頭,川渝兩地16個市(州)、區(縣)共同發起成立“川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實現平臺共建、信息共享、網絡共創、人才共育,推動川渝兩地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兩地群眾的認同感、參與感和獲得感。川渝兩地的遂寧市、瀘州市、自貢市、銅梁區、武隆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等11個文化旅游部門就“龍文化旅游推廣”簽訂了合作協議,締約各方將建立日常聯絡機制,各方將聯合開展龍文化藝術品及衍生品的創作生產,強化龍舞、龍燈彩扎等龍文化傳承人的交流培養,壯大傳承人隊伍。
此外,川渝兩地還將推動建立川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龍文化旅游推廣聯盟等多種合作平臺,實現非遺專家庫實現互通共用。
充分利用節慶活動,廣泛開展巴蜀同根同源非遺代表性項目展覽展示活動,向全世界展現川渝兩地燦爛的傳統文化。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非遺購物節期間開展川渝美食薈宣傳活動,擴大兩地非遺美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充分展示巴蜀飲食文化的無盡魅力和深厚內涵。繼續舉辦川渝曲藝展演大會,促成兩地曲藝工作者交流互鑒,促進兩地同根同源曲藝類非遺的保護傳承弘揚,促進兩地文藝工作者不斷提升藝術修養和創作能力,繼承發揚民族民間文學藝術傳統。
2020年7月28日,“夾江手工紙藝傳承與鄉村文旅發展研究院”在夾江縣馬村鄉正式揭牌。研究院通過成渝兩地產、學、研、校、地、企多方合作,為傳承和開發夾江紙文化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平臺。為鼓勵和支持夾江手工紙藝傳承與鄉村文旅發展研究院的發展,將建立四川美術學院、四川省圖書館駐夾江傳統工藝工作站,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示范亮點。通過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工作,建立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文化生態保護體系,實現“資源富集、項目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目標,推進城鎮建設中的非遺保護,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統籌推進保護區建設,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