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科技企業想創新,技術研發人員留不住?青年碩博想搞研究,除了高校難找崗位?
如果有一個共享的人才池,一邊是科技人才發布信息,一邊是民營科技企業釋放需求,或許能解決這樣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市“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研究室主任解慧琪提交了這樣一份建議,以期解決民營科技企業研發難的問題。
解慧琪表示,青年碩博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目前大量青年碩博位于高校、國有科研院所,使得民營科技企業研發人員嚴重缺乏。目前雖然廣泛開展了產學研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產學研模式實為單位對單位,青年碩博的創新潛力仍然未能激發出來,通過建立天府青年碩博協同創新中心,將全市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吸入共享人才池,將實現為各個民營科技企業、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撐。
“我是來自高校的一名人大代表,這些年看見很多外地來求學的研究生都愿意留在成都,去爭取有限的高校名額。”解慧琪指出,青年碩博的慣性選擇主要在于對外界信息的了解不夠,在民營科技企業中做研發同樣可以為成都科技創新的升級作出貢獻,同時,成都有很多優秀的民營科技企業需要他們。
因此,她的建議試圖打破兩者的信息壁壘。通過建立天府青年碩博協同創新中心,讓民營科技企業都來“共享”創新人才。在這里,人才的使用打破傳統的區域、行業、企業等限制,實現人力資源在各區域、各行業、各企業的自由流動和充分利用,從而使人才供給方和人才受益方都實現效益最大化。
例如,人才資源信息庫主要負責人才資源的搜集、分類以及人才資源需求和供給信息的發布;人才資源交流平臺主要負責人才資源之間的知識和成果共享,同領域的人才可以在平臺內開展頭腦風暴式的大討論;人才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主要負責對于雙方出現的問題進行一站式的處理和解答。
解慧琪認為,這個共享人才池的意義不僅在于供需對接,從創新鏈條的銜接和發展來看,這將非常有利于行業上下游的信息溝通。例如,上游企業通過實驗室研究和技術檢驗,提出了新的技術形式,往往是下游研發團隊進行技術開發所需要的知識。“人才之間的溝通將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技術開發部門有機連接起來,弱化各自劣勢,加強協調聯動,可以更加有效地避免技術創新和最終需求脫節。”解慧琪表示。
當然,為了避免“共享人才”產生的商業風險,解慧琪建議,天府青年碩博協同創新中心需要政府主導,從制度、服務和平臺建設等方面來構建。例如,由于人才的使用是“共享”的形式,企業無法通過綁定的組織關系對“社會研發人”進行風險控制,就需要政府去建立“人才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立負面信息黑名單,如果“社會研發人”有盜取合作公司機密等“黑歷史”則無法注冊后發布信息。
“如果初步建立,希望將全市高校的碩博人才納入,未來希望吸入全國高校的資源,共同壯大成都的科技創新能力。”解慧琪表示,共享池的最終目標,是由市場自發配置人才資源,讓成都的科技創新形成強有力的動力源。
紅星新聞記者 鐘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