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屯堡照片 謝赤纓 黃芳/攝貴州屯堡照片 謝赤纓 黃芳/攝

  五、緬懷祖先的地戲

  從安順輻射到周邊平壩、普定、鎮寧、關嶺、紫云、清鎮、長順、廣順,普遍出現屯堡區域的一種民間戲曲——地戲。因為它活動在農村,又是以平地為戲臺圍場演出,故稱之為“地戲”。它屬于中國儺文化的范疇,具有儺俗崇拜、儺壇特技部分特征。

  地戲是軍儺演變而成,盛行于屯堡村寨,集演戲、祭祀、娛樂于一體的古老戲種,粗獷自然、憨直拙樸。有唱、念、做、打表演,抑、揚、開、合、擋、架、翻、竄種種形式,有專門的戲服、面具和道具,劇目以古代戰爭題材為主,如《封神》《楚漢相爭》《精忠傳》《薛剛反唐》《三國》等,主題多為宣揚懲惡揚善、尊老愛幼、仁義忠孝,教化功能十分明顯,在戲劇史上被稱為“活化石”。

  地戲演出所戴面具,屯堡人稱為“臉子”。“臉子”是地戲的核心部分,是屯堡地戲的象征。

  在整個跳神活動中,除服飾是自己準備外,臉子、野雞毛、鑼鼓,包括跳神期間的生活費用都是民間集資。

  600多年來,屯堡人在恪守遷移地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將安順當地先民們爽直、勇敢、熱情的文化個性融入其中,同時又將中原地區的儒家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念充分發揮;是在長期文化、習俗交流融合中,創造出的獨特的地域文化。

  屯堡地戲體現了屯堡人歷來的悲壯生活,屯堡人也以此凝聚自身的力量。在內容上征戰是地戲唯一的主題;在表演上武打是地戲的特征;英雄崇拜貫穿于地戲演出的始終。從演員的家譜上看,祖上都是征南時的馬上將軍。他們都曾經為明王朝立下赫赫戰功,如今他們用地戲表演的征戰場面來緬懷祖先的戰績,是對當年朱元璋孔武有力、馳騁沙場的懷想、遙望。

  表演中,演員均戴有木雕面具,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征戰沙場的將士形象。一場表演,猶如再現一場真實的戰爭,給觀看者的感觸更加直觀、震撼。軍屯文化對安順當地藝術的滲透、影響自不待言。

  明嘉靖年間的《徽州府志》,記歙州一帶迎汪公時“設俳優、狄、胡舞、假面之戲”。這與安順地戲抬汪公極為相似,可謂一脈。

  地戲演出時間為兩個節令。一是稻谷揚花時節——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期間,約三至七天。以農事為主的屯堡人祈求一年的好收成。另一演出時間是春節。為了歡慶一年的辛勞所獲得的豐收,為了祈禱求得來年風調雨順,地戲班就“鳴鑼擊鼓,以唱神歌”。從農歷正月初二開始,要跳半月乃至一月。

  地戲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無樂器伴奏的說唱,不分行當,有男女角色之分,無男女聲腔之別,劇中角色邊說邊唱,也就交待了劇情。

  舞實則為“打”,是表現戰斗場面的格斗。演員巧妙地將古代戰爭的騎兵、步兵的廝打格殺,衍化為具有程式的套路。有的村寨還使用真刀真槍搏殺,勇猛逼真,鏗鏘之聲不絕于耳。對打中,還吸收當地苗族舞蹈中的舞步和花燈中的“四方步”,使慘烈的場面透著陽剛之美。

  一曲地戲就是一部征戰史書,將一個個征戰故事呈現于觀眾面前。

  地戲內容比較單一,是一部部屯堡人景仰、傾慕、效法的英雄人物的贊美詩篇。既沒有才子佳人戲,也沒有清官斷案戲。它只有與屯堡人生活緊密相關的反映軍旅生活的金戈鐵馬征戰戲,只有贊美忠義、頌揚報國的忠臣良將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