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屯堡照片 謝赤纓 黃芳/攝貴州屯堡照片 謝赤纓 黃芳/攝

  一、屯堡的緣起

  開疆拓土,守土有責,是歷代王朝的軍魂。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北伐中原,結束蒙元統治,丟失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然而,朱明王朝的疆域并不遼闊,無法與稱雄一時的元朝相比,較之漢唐也見絀。明朝鼎盛的永樂時期,國土面積約710萬平方公里,漢朝盛時1050萬平方公里,唐朝盛時1240萬平方公里。

  明初,元帝北狩,占據北方;東北是女真族的地盤;西北是東察合臺汗國;盤踞西南的是效忠元朝的梁王以及眾多部落。貴州安順,元末曾屬占據四川和重慶的明玉珍所建立的大夏國。

  朱元璋開疆拓土,除了北伐之外還想西征,把西南地區納入中央版圖。

  元朝時,中央政府在全國設立行中書省,這是我國設省的初始。那時貴州并沒有建省,貴州的地盤分屬鄰近的四川行省、云南行省、廣西行省和湖廣行省。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修建了一條從東到西的驛道,成為中原通往貴州和云南的大動脈。

  洪武十四年(1382年),為除掉心腹之患——據守云南的元朝殘部梁王把匝納瓦爾密(這里是走向末路的元帝國的一塊飛地)。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統率步兵、騎兵30萬討伐云南。抵湖廣后,明軍兵分兩路:一路由胡海率5萬人,經由四川永寧向烏撒(今貴州威寧縣)前進;一路由傅友德帶領,從湖南沅州、辰州直驅貴州,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黔中普定,即今日安順。

  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安順“襟帶楚粵,控制滇蜀,地踞省城上游,為滇南孔道,真腹地中之雄郡也”。安順處于聯接中原與云貴的交通線上,乃進出云南門戶之咽喉。當梁王失去作為屏藩的安順,駐守在云南東大門曲靖的元軍已然無險可守。

  明軍11月下普定,12月進入云南曲靖。在南盤江的一條支流白石江畔,決定云南前途的關鍵一戰,明軍完勝。絕望的梁王和部分臣屬跳入滇池,自殺身亡。

  為防止梁王殘部反抗,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決定設置貴州衛所,開始設立屯堡,以百戶為屯,千戶為堡。以軍屯為主,控扼交通要道,保證驛路暢通,永保西南太平。洪武十五年正月初七,命平涼侯費聚、汝南侯梅思祖組建貴州都指揮使司。在貴州境內建普安衛(今盤縣)、尾灑衛(今晴隆)、普定衛(今安順)、黃平衛、烏撒衛(今威寧)、水西衛。

  何謂“衛所”?據《明史·兵志》:“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大率5600人為衛,1200人為千戶所。所設總旗2,小旗10,大小聯比以成軍……其軍皆世籍,此其大略也。”

  屯兵戍守,令士兵開墾田地,就地屯種,軍糧自給。移民之屯田、屯商,免三年租稅。這種屯兵制度,不僅鞏固中央軍事布防,還能緩解中原地區人口密集、耕地不足,邊遠地區地廣人稀、勞力不足之困。

  密集的衛所設置,迅速改變了貴州的政治形勢。

  高峰時期,貴州“寓兵于農”的衛所設置到二十九衛,為西南各省之冠(四川地域遼闊,只設十七衛;云南為邊陲重地,轄地亦廣,也只設二十衛)。軍事據點分布貴州,明朝在貴州的布兵可謂用到極處。

  以衛所、屯耕為先導,局面穩步打開。貴州《安順府志·風俗志》載:“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征南……散處屯堡各鄉,家人隨之至黔。”永樂十一年(1413)設貴州布政使司,至此貴州建省,成為全國十三個布政使司之一,中央進一步加強了對貴州的控制。來自安徽、江蘇、江西、河南、湖北的軍人及家眷,在貴州安順、平壩、鎮寧,聚族而居,墾田為生,形成大小屯堡。

  貴州1413年建省時,面積小,人口少,貴州北部播州(今遵義)地區受轄四川。到弘治十五年(1502),貴州民戶4萬余戶,人口為25萬人。朱元璋把16萬至20萬大軍改為屯兵,常駐留戍貴州,可見屯兵之重。

  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大浪淘沙,疾風化石。貴州安順地區300多個石頭屯堡村寨,大都保存下來,成為明代歷史的活化石,見證600年大明帝國軍魂,見證貴州建省的歷史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