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屯堡照片 謝赤纓 黃芳/攝貴州屯堡照片 謝赤纓 黃芳/攝

  二、遺世獨立

  悠悠600年,數不清的朝朝暮暮,看不盡的大江東去,明朝征南大軍及家眷帶來的中原和江南文化,與貴州當地文化融合、發展和演變,“屯堡文化”就此成形,是歷史、地理、軍事的特異遺存和瑰寶。

  語言:經數百年變遷,屯堡居民未被周圍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著中原和江南語音的一些特點。

  服飾:屯堡婦女古舊的裝束沿襲了明清江南漢民族服飾的特征。

  食品:屯堡人慣用易于儲存和收藏的食品,有著當年便于征戰給養的特性。

  信仰:屯堡人與漢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脈相承。

  民居:屯堡人以石頭營造的防御式民居,構成安順地區特有的地方民居風格。

  婚姻:不與周邊的其他民族通婚,形成“屯對屯”“堡對堡”“民屯對民屯”“商屯對商屯”的婚姻圈子。

  戲曲:屯堡人的花燈曲調帶有江南小曲的韻味。原始粗獷的屯堡地戲,富于漢族征戰特色。

  ……

  貴州屯堡文化濃厚的明代遺風的成因大抵是:

  安順地區地處貴州中部,所處的自然環境,與中原、江南相近,適宜民居。

  安順地區海拔1100米左右,延綿不絕的峰林峽谷間都有大小不等的平坦盆地。平壩,這個縣的得名,就是它得天獨厚地擁有4塊面積超過萬畝的壩子。安順地區年平均溫度為15℃,年平均降水量為1200毫米,這種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春暖風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植被多樣,土壤肥沃,與中原、江南相近。在這種氣候條件下,農作物生長較快,尤其是水稻、小麥和油菜等主要作物大面積種植。有的一年兩熟,土地的復墾率較高,因而這里一直都是農業主產區。山地鞍部有泉水出露,便于生活和灌溉使用;房屋建在山腰地帶,離田壩較近,勞作方便。加之安順地理位置帶來交通方便,適合移民生活居住。由于常綠植物多,全年蔥郁,能起到很好的隱蔽作用,便于軍隊駐扎防衛。在安順這片土地上,密集的屯堡群落,成為西南一帶屯堡最集中的地方。徐霞客游至普定衛(今安順市)對所見頗為贊嘆,在其《游黔日記》中寫道:“城垣峻整,街街宏闊……市集甚盛。”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聚族而居,世代相守,對屯堡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現今,中原、江南衛所,乃至天津衛、廣州衛的特征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安順平壩還維持、保留著中原的風俗習慣。集團移民、風俗傳承,有超穩定性。

  其次,明朝執行的是世襲軍戶制。一個家庭一旦被編為軍戶,其子子孫孫就只能有一個職業——從軍。實行屯田制以后,大批的屯田官兵集中連片,保持著軍隊的建制,平時以耕種為主,并負責保衛周邊的區域;一旦發生戰爭,則整裝開赴前線。這種自成體系亦兵亦農的建制,不同正規軍隊需要換防。一份對大明的效忠,換來固定的土地和家園。整體性的同在異鄉為異客,導致一種大異客即大老鄉的文化認同,就把這些來自安徽、江蘇、江西、河南、湖北等地的“鄉親”緊密聯系在一起,傳遞著同一文化信息、同一生活形態。《安順府志·風俗志》載“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在相對固定的生活圈子里互動互助,共同塑造了屯堡文化的魂。

  第三,民國《安平縣志》卷五稱:“屯堡(人),即明洪武時之屯軍。”故“屯堡”之名似為“屯軍”與“堡兵”各取一字的簡稱。推行屯田制呢,多是以一個家族或幾個大姓來設屯建堡。朱元璋非常清楚,傳統的宗法思想所產生的內聚合力和外在張力,能匯聚成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實施“填南”方略,營造軍事重地“漢多夷少”,集小力為大力,以家族為主體來建構屯堡片區,是最佳選擇。在眾多屯堡村寨中,仍以大姓為主體,他們聚族而居,建祠堂、修宗廟、上祖墳、續家譜,用傳承的宗法思想延續本族延綿的歷史與光榮,其結果是對屯堡文化的沉淀發揮了固化作用。

  同時,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婚姻觀講究“門當戶對”。屯堡人不與周邊的其他民族通婚,保證家族血緣得以延續。這種世家通婚的姻親關系,自為一脈,自成一體,形成了一種互助互動的人際網,把固有的信仰、民俗、習尚等文化具象凝聚起來,保存下來。

  屯堡人是明朝開疆拓土的功臣。對土著民族,他們是征服者、占領者;在填南移民中,他們是先驅者、開拓者。這使他們產生一種強烈的自豪感和優越感,居高臨下,歧視當地民族及后來的商屯漢人。這就有點像上個世紀中國獨特的各種“大院文化”,乃至后來的“三線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