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石頭城
屯堡建筑依山傍水,就地取材,注重防御功能——屯堡村寨與其他村寨的最大區別在于具有軍事防御作用,以軍事防御為目的,聚伍為營,聚族而居,立柵建寨,分布在山野林間。屯堡人就地取材,以石為主的建筑材料,把石頭工藝發揮到極致,構成安順屯堡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風格。在村寨四周砌有圍墻,整個民居坐落在石頭砌成的堅固高聳的圍墻內。屯堡民居的建筑主次分明,其構架均為穿斗式木結構,靠木屋架承重,石墻起維護作用,內部間隔和門窗為木板,窗欞上有裝飾,用薄石塊蓋屋頂。四周墻壁均有槍眼和觀察孔。道路縱橫交錯,相互連通,再配上碉樓、碉堡,形成易守難攻的防御建筑群,整個村寨也成為石頭的世界。
安順盛產天然石材,各種板材、大理石、花崗巖,廣泛應用于城堡、民宅、道路。在安順,一個屯堡就是一座全然的石頭城,一戶民宅就是一座純粹石頭的房屋。
屯堡建筑,放眼望去,石頭的房,石頭的路,石頭的墻,高的、矮的、遠的、近的,全是石頭的灰白色連綴成,錯落而有致。走進屯堡人家,所看到的是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子,石頭的碓窩,石頭的水缸……屯堡民居生活于一個石頭世界。
這大約是遠道而來的屯堡人與貴州最“親密的接觸”,最接貴州地氣,與貴州地域最具象征性的相融。
從歷史上看,屯堡是為御敵所建。現在屯堡村寨中,殘存著許多垛口、炮臺。無數屯堡連綴成一個防御體系,屯堡民居就是這個體系中的一個細胞。若有征戰,既可各自為陣,又可互相支援。村寨內部的巷子互相連接,縱橫交錯,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點、線、面”結合的防御體系。靠巷子的墻體,留著較小的窗戶,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邃槍眼。低矮的石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功能。就和平時期而言,既可確保私密性,又增加安全感,同時又維系民居之間的日常聯絡。
當地民眾對陌生的外來文化和官府強權政治,抱有恐懼和反感,各種矛盾和沖突時有發生。從洪武二十六年到成化十四年,普定衛西堡長官司多次聯合鄰近“蠻賊”殺人掠財,燒劫屯堡,聚眾作亂。明末天啟、崇禎年間,水西彝族土司安邦彥叛亂,貴陽遭受重創,安順地區也未能幸免。平壩衛城兩次被圍攻多日,最后雖力御保全,但民眾生命財產損失慘重。我們從現存屯堡民居特有的厚重石墻及冷峻的箭孔槍眼之中,不難想見當年戰爭吶喊及硝煙密布的慘烈場景。
屯堡民居的建筑,高蹈的有四合院,與華東、江南四合院布局相似,全封閉格局。四合院有朝門、正房、廂房。朝門形似“八”字形,兩邊巨石勾壘,支撐精雕的門頭。門頭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一類裝飾品。正房則高大雄偉,木制的窗欞上、門簪上雕刻著許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廂房緊依正房兩邊而建,前面為倒座,形成四合,中間為天井。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頭拼接而成,四周有水漏。
沈萬三是天龍屯堡旅游一個以訛傳訛的推介“名片”。據當代著名明代史專家顧誠考,明朝沒有沈萬三。這自然不屬本文考據重點。我在今天的龍屯堡看到沈萬三故居紀念館和“中華財神沈萬三祠”。故居建筑材料也以石材為主,但整體裝修更接近江南青磚白瓦的風格,四周墻壁均用白灰粉刷而成。故居大門也比一般人家的裝飾精美、高大。依次按大門、副門、廂房建造,形成三進三出的大格局。除了四面墻壁為石材建筑而成,其他多為上好的木材雕刻而成,在木質的窗欞和門梁上,雕有寓意吉祥如意、富貴發財的圖案,不乏高雅。吾國國民自古以來驚人的想象能力,以及對巨富的崇尚膜拜心理可見一斑。
一些屯堡四周有小河,有的小河穿寨而過。很有小橋流水風韻。也有缺水的屯堡,全靠鑿井。據記載,為抗日捐軀的陳蘊瑜將軍,曾于1936年奔喪返鄉,在平壩縣天龍家鄉逗留了半個月,得悉家鄉人終年勞作,口糧不夠,因為缺水,田地全靠天上落雨。陳蘊瑜親自帶頭四處尋找水源,終于在一個地名叫大坡腳的地方挖出了一口水井,至今屯堡內群眾仍在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