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成棟
“年內有望投入使用。”時間過去了九天,雙胞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胞胎”)有關負責人謹慎地回答。
2月24日,已經入主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正邦科技”)的雙胞胎,在成都與農業農村廳召開推進會,研究正邦科技此前在川停擺的九個養殖場項目復工事宜。
開始生豬擴產的,不只是正邦科技。2月底至3月初,多家四川生豬生產企業陸續公布年度產能目標,不斷傳遞出蛇年川豬擴產的強烈信號。
擴產的行動
四大上市公司提出增產目標
行業好不好,看看巨頭動作就知道。
進入2025年,四川四家上市豬企四川德康農牧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康牧業”)、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希望”)、樂山巨星農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星農牧”)和巴中市巴山牧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山牧業”)及在川布局的雙胞胎等行業龍頭企業,紛紛謀劃擴產。
2月24日推進會,雙胞胎副總裁聶小洪表示,四川的9個項目已被列入2025年公司重點復工復產計劃。同時,有關手續等事項正在加緊辦理。
會議現場,停工項目所在的綿陽江油市、游仙區,資陽樂至縣、宜賓筠連縣和達州大竹縣等地農業農村局負責人現場回應了雙胞胎的訴求,明確了要素等保障方案和對應的時間節點。
據了解,這9個項目全部建成投用后,雙胞胎集團在川能繁母豬規模將躍升7.98萬頭,育肥豬規模將增長17.5萬頭。四川將就此成為雙胞胎在江西之外產能重鎮。
德康牧業宣布出資1000萬元,成立海南德盛鑫康投資有限公司。德康牧業有關負責人透露:企業正在加快省外布局,力爭年內實現存欄量和出欄量“雙增”。
巨星農牧和巴山牧業也紛紛啟動提升產能措施。其中,巨星農牧的擴產幅度最大。去年前三季度,巨星農牧的出欄商品豬數量為173.35萬頭。而近期披露的信息則表示,巨星農牧的2025年商品豬出欄量將超過400萬頭。
“企業擴產的熱情,證明超長豬周期已經結束。而這些擴產的動作,也是2020年之后的首次。”
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從目前各龍頭企業反饋的信號來看,“增”將是川豬在2025年的關鍵詞和主基調。
擴產的動機
行業持續10個多月盈利+進口豬肉將減少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朱礪看來,川豬擴產,是因為一系列內外部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從內因來看,經過近一年的盈利“回血”,川豬行業基本走出了本輪超長豬周期不利影響的困境,具備了擴產的實力。
經營主體的營收是最為直觀的“晴雨表”。自去年5月開始,川豬結束了2021年下半年開始的虧損模式,進入了盈利區間且持續至今。
以巨星農牧為例,預計2024年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4.8億元到5.5億元,實現扭虧為盈。而此前三年巨虧135億元之后的新希望,在2024年預計實現凈利潤4.5億元至5.5億元。
除了盈利,這一輪超長豬周期之下,不少企業選擇了在降低成本、負債率等方面持續加碼,進一步完成了產業升級。目前,四川上市豬企的2024年度的養殖成本已經控制在13.7元/公斤,遠低于相關企業的15元/公斤。
“可以說,這一輪活下來的企業,都是有絕技和有實力的。”省畜牧業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這一超長豬周期的洗牌,生豬已經是四川農業領域規模化和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產業。目前,全省生豬規模化養殖占比已經接近七成。
“還有政策利好。”另一家上市豬企德康牧業有關負責人提到,剛剛發布的四川省委一號文件布局千億產業建圈強鏈工程,明確要培育四川農業領域首個萬億級產業——畜牧產業。而貢獻了畜牧產業產值“半壁江山”的生豬,將會陸續迎來諸多政策“大禮包”。
外部來看,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也是最大的消費國和進口國,2020年前后,進口量高達400多萬噸,約等于4500萬頭生豬。即便是去年,進口量依然有100萬噸左右。最近受國際貿易關系影響,進口豬肉可能受影響,出現供給缺口,對市場異常敏感的企業們自然要“補位”。
疑惑待解
豬價還能漲多久,成本還會漲多少
生豬處于盈利區間且行業巨頭們動作頻頻,但仍有不少人持謹慎態度。
首要原因,在于豬價走勢“看不清”。
“今年的豬價走勢到底會怎么樣,大家都還沒人說得清。”走訪中,一些養殖企業負責人坦言,已經持續10個多月的生豬盈利區間能否延續下去,是部分企業舉棋不定的主因。
齊全農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童其權說,此前超長豬周期的巨額虧損,讓不少企業在“追高”時變得相對謹慎、保守,“畢竟超長豬周期的教訓太深刻了。”
那么,市場走勢究竟如何呢?
農業農村部市場分析預警團隊豬肉首席分析師朱增勇認為,總體來看,全國范圍內動物疫病防控穩定,生豬產能正在穩步增加。而考慮到進口豬肉的縮減和一系列刺激消費政策的出臺,預計2025年的豬價不會有持續性的大幅上漲,“不會大起大落。”
其次,是成本要素的走勢。
蛇年春節之后,川內仔豬和飼料價格不同程度出現反彈。例如,豆粕每噸的批發價從2900元漲至3000元,且仍在保持上漲勢頭。
四川作為飼料調入大省,在外部環境出現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背景下,特別是原產進口玉米和大豆成本同步增加,讓不少本土養殖企業擔心:如何控制要素成本。
童其權說,玉米和大豆是養豬的主要飼料原料,價格的波動直接關乎企業的利潤空間,這讓大伙不得不慎重。
“目前,全省相關儲備處于歷史高位,能夠滿足本地飼料企業和豬企的需要。”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有關負責人說,從目前的到貨情況和倉儲情況來看,四川本土玉米、大豆等養殖飼料供應充足。
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則表示,正在緊盯能繁母豬保有量這個生豬產能的“總開關”,同時聚焦下游精深加工延鏈補鏈編制畜牧產業建圈強鏈方案并出臺對應激勵政策,“總的來說,就是推動生豬產能穩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