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寧寧

  關于蛇,你都知道些什么?從現(xiàn)代生物分類來說,蛇是爬行綱有鱗目蛇亞目動物,目前我國已知蛇類350多種。在成都興隆湖畔,有一個蛇類“大本營”——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標本館,館藏標本12萬余號,是館藏量全國第一、亞洲第二的兩棲爬行動物標本館。這里收藏的蛇類標本200多種,數(shù)量為全國之最。

  近日,記者走進這一蛇的“大本營”,將各種關于蛇類的冷熱知識一網打盡。

  觀體態(tài)

  大如手臂粗,小若牙簽細

  館內,大大小小封裝蛇類標本的透明玻璃瓶子井然有序地羅列在架子上,一個個仿佛蛇的專屬“房間”。莽山烙鐵頭蛇,一個略帶土氣的蛇名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這是它的最初命名,現(xiàn)在通常叫莽山原矛頭蝮,為我國體形最大的毒蛇之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標本館實驗師蔣珂說。

  莽山原矛頭蝮。王聿凡 攝

  為啥叫這名?記者湊近“房間”,隔著玻璃仔細一看:它的頭部呈三角形,較厚實,頗像過去熨燙衣服用的烙鐵,加上它主要生活在湖南莽山地區(qū),因而最初得名莽山烙鐵頭蛇。

  體形有多大?記者直觀的感受是:莽山烙鐵頭蛇的“大平層”,有飲水機水桶那么大。擼起袖子,記者伸出手臂一比,有成年人的手臂那樣粗。“這種蛇體長可達2米以上、重10來斤。”蔣珂說,它通常以鼠類等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它的體形大,排毒量也大,但很難在野外見到,其分布區(qū)狹窄,數(shù)量也較少,現(xiàn)在已經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鉤盲蛇。王聿凡 攝

  有最大,自然也有最小。鉤盲蛇是我國體形最小的蛇類,也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蛇類之一。館內,可見其標本。蔣珂介紹,鉤盲蛇為穴居的無毒蛇類,一般生活在土里,以螞蟻卵為食,因此導致眼睛退化呈黑色的眼點。就外貌來說,長10厘米左右,與蚯蚓差不多,比牙簽粗一點。

  如何與體型差不多的蚯蚓區(qū)分開?“仔細看,鉤盲蛇的身上有鱗片,能看到頭和尾,活體時還能吐舌頭。”蔣珂說,由于很小巧,通常只有晚上才出來到地表活動,不留意的話很難見到。此外,藏在土里,可隨土被帶到外面去,因此分布較廣。

  記者還了解到一個冷知識:鉤盲蛇是孤雌生殖,也就是只需要母蛇而不要雄蛇,就能生下后代。

  論資格

  非87年“老資格”和蛇界“歐陽鋒”莫屬

  “一般來說,頭為三角形的蛇為毒蛇?”記者問。“這種說法不一定準確。”蔣珂答。

  銀環(huán)蛇。李茂良 攝

  譬如,館藏毒性最大的毒蛇之一——銀環(huán)蛇,其單位毒性比我們熟知的眼鏡王蛇還要大,好比蛇界“歐陽鋒”。蔣珂向記者展示了采集自貴州、湖南、福建的3號銀環(huán)蛇標本。只見銀環(huán)蛇的頭為橢圓形而非三角形,身上布滿一條條銀環(huán),看上去像穿著時髦的條紋衫。

  “它的毒腺在眼睛后面,為囊狀,被表面皮膚和皮下肌肉群包裹著,從外面是看不到的,通過肌肉收縮將毒素排到導管,然后再到毒牙,形成致命武器。”蔣珂說。

  銀環(huán)蛇分布較廣,偏向在水邊活動,就地取材,偏好捕食鱔魚、泥鰍等魚類。

  王錦蛇。李茂良 攝

  要論資排輩,標本館里“最老的資格”非王錦蛇莫屬。這號采集于1938年、與標本館建館時間同年的蛇類標本,到目前為止已保存了87年之久。“它是館內采集最早的蛇類標本之一,狀態(tài)保持得依然很好。”蔣珂說。為何為“王”?這和輩分無關,而是有些王錦蛇的頭頂斑紋類似“王”字。

  值得一提的是,這號王錦蛇標本由該館創(chuàng)始人、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主要奠基人劉承釗院士采集。1938年6月至9月,劉承釗組織了到成都后的第一次野外考察,帶領師生在峨眉山采集標本500余號,這條王錦蛇就是其中之一。

  眼鏡王蛇。蔣珂 攝

  拼實力

  不能錯過“萬蛇之王”和“五步蛇”

  “萬蛇之王”“蛇界大boss”……眼鏡王蛇被賦予了太多頭銜。館內,記者終于一見它的真面目。

  眼前是一條1983年采集于西藏墨脫縣的眼鏡王蛇,個頭不小。“眼鏡王蛇的體形也較大,相比于莽山原矛頭蝮的粗,它的長度更長,可達到5米左右,而采自西藏墨脫縣的這號標本有2.5米左右。”蔣珂說,在國內來說,眼鏡王蛇主要分布于我國南方較溫暖的地區(qū),在四川攀枝花、米易等地也能覓得它們的蹤影。

  “蛇界大boss”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眼鏡王蛇主要以同類——其他蛇類為食,相當霸氣。”蔣珂說。

  尖吻蝮。李茂良 攝

  令人聞風喪膽的尖吻蝮,也俗稱“五步蛇”,其頭部較大,呈明顯的三角形,吻端尖而上翹,形成一個獨特的突起,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體背顏色為深棕色或棕褐色,背正中有一行方形大斑塊,腹面為白色,兩側有黑褐色斑塊。

  被尖吻蝮咬傷,確實很危險。“雖然其毒性較強、排毒量較大,但它和其他毒蛇一樣,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蔣珂解釋,毒蛇的儲毒量是有限的,如果排完了,重新生成毒液需要兩周左右,因此它更愿意把毒液用在能吞下去的“食物”上,而不愿意用來咬人。

  在蔣珂看來,蛇是重要的動物,有著獨特的生物學特征和生態(tài)學意義,對其習性、特征等進行研究,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幾十年來,館內研究人員幾乎用雙腳走遍了大江南北,采集的標本數(shù)不勝數(shù),成果不局限在館內:自建館以來,以標本館為依托發(fā)表的科研論文達5000余篇、出版專著近百部,發(fā)表的兩棲爬行動物新種約260種。此外,這些成果建立了我國兩棲爬行動物的分類體系,促進了我國兩棲爬行動物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