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蘭珍

  2月14日,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全國重點實驗室發布了宜賓筠連高家坪滑坡幾何特征分析。分析認為,此次滑坡災害地處川南陡峭構造侵蝕地貌區,高位山體崩滑失穩后隨即轉化為碎屑流,形成長達1.2公里的碎屑堆積體。

  滑坡區正射影像幾何特征圖。(三維實景模型)

  高家坪滑坡發生了兩次,滑動發生的準確時間分別為北京時間11:50:55.453和北京時間11:53:39.192,第一次滑動大約持續61秒,第二次滑動大約持續48秒。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全國重點實驗室無人機航飛數據采集發現,此次滑坡體位于西側山脊處,山體坡度陡峭高差約為283米,地形坡度約42.7°。滑坡后緣至堆積體前緣整體長約908米(軸線距離1162米),堆積區最大寬度為296米,滑坡區整體周長為2562.8米,面積為18萬平方米。

  滑源區局部特征圖。(三維實景模型)

  通過災前、災后兩期數字高程數據對比,后緣陡峭山體形成的三角區域為主要滑源區,最大物源損失高度(指從物源,如污染源、火源等到某一特定高度的距離)為58.7米;滑坡變形體前緣溝道為主要堆積區,最大堆積厚度為22.4米。

  經統計分析,滑坡源區體積為35.3萬方,堆積體體積為57.7萬方,由此可知滑坡發生后破碎解體轉化為碎屑流滑動。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全國重點實驗室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