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蒲南溪
省兩會進行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自然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經過三年建設發展,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圈內”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川渝高竹新區的老百姓日常到重慶市中心可乘坐公交,像“趕場”一樣方便;綿陽梓潼縣向西南大學柑橘研究所“借智”,改良梓潼蜜柚品種,為柚農增產增收……
不過,區域間仍面臨一些土地、稅收等各類要素流通的障礙,接下來川渝如何繼續在各細分領域攜手合作?對此,參加省兩會的代表委員獻計獻策。
不僅有形的“路”要打通,公共服務領域的阻隔也要破解
“希望推動渝廣城際鐵路和渝廣同城大道的建設,進一步促進新區人員物資的高效流通。”省人大代表、川渝高竹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唐家文帶來了這條建議。高竹新區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的位置非常特殊,是全國唯一的跨省域共建新區。
交通建設是“開放”的重要環節,路通了,人和物資才能自由流通。“雖然這兩年,新區開通至重慶主城城際公交“川渝20路”,南北大道三期、包茂高速高竹互通工程也在推進,不過想要縮短新區到重慶主城的時間距離、降低企業物流成本,交通環節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唐家文說道。
要真正讓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通起來,還不能只修有形的路。唐家文以政務服務舉例,水電氣、土地、稅務、社保等各項事務,川渝地區之間還存在差異,包括價格上的差異、名稱上的差異……這些都會成為企業或老百姓流通中的一些阻礙,影響區域開放。
高竹新區已經做了一些嘗試,比如工業用電按較便宜的四川標準收取,居民用電則按較便宜的重慶標準收取;新區內的企業可以按個人情況選擇繳存重慶或四川社保;企業稅費完成七百余項整合統一……“接下來,我們將按照市場標準來評價新區政務服務水平,讓老百姓和用戶來進行工作績效評定。”唐家文介紹道。
產業差異化發展,四川未來的機會在哪里?
“我們梳理川渝兩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營收位于四川、重慶前15的產業中,有13個產業重疊。”省政協委員、畢馬威川渝地區首席合伙人譚偉說,兩地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等細分領域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
那么,如何深化產業領域內的區域開放,促進聯動協作呢?譚偉表示,仔細觀察分析這15個產業,最明顯的是尚未產生重疊的產業。比如四川的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以及食品制造業,重復性、同質化較小,在未來可以實現錯位發展。
除了尚未產生重疊的產業,實際上,產生重疊的產業中也有雙方共同發展的機會。以汽車制造業為例,重慶的產業技術基礎整體而言優于四川,但是近年來“經濟圈”內的宜賓、遂寧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找準了定位,以新能源電池產業作為突破口,將會在未來四川汽車制造業中獲得發展機會。
同樣是新區,省人大代表,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陳歷章表示,天府新區接下來將深化與重慶兩江新區的產業協同發展,發揮“八大產業旗艦聯盟”引領效應,做大做強汽車制造、電子信息等5個千億級產業,商務會展、現代金融等1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推動優勢產業“建圈強鏈”,加快聚集戰略性新興產業,共同助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經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