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方案》提出提高城市產業支撐作用。做大做強城市主導產業,支持成都集聚總部經濟、壯大數字經濟、拓展眾創空間,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依托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節點城市聚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老工業城市建設具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基地,支持小城鎮積極配套大中小城市產業。

  發展壯大城市新區。高質量建設四川天府新區,強化高端產業引領能力,健全優質高效公共服務體系,探索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開展公園城市標準化綜合試點,建設公園城市先行區。推動成都東部新區、綿陽科技城新區、南充臨江新區、宜賓三江新區加快建設,有序承接中心城區部分功能,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快集聚人口。

▲天府新區▲天府新區

  釋放城市消費活力。支持成都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開展擴大消費試點示范、加快建設區域消費中心城市。打造藝術街區、劇場群和文化娛樂場所群,支持有條件的縣城建設商業綜合體。

  健全城市住房體系。穩妥實施“一城一策”“一樓一策”,加強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盤活存量住房資源,完善長租房政策,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權益,逐步實現在享受公共服務上“租購同權”。以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和省政府確定的城市為重點,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到2025年力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34萬套(間)。

  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改造。重點在老城區推進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城中村等“三區一村”更新改造。推進老舊小區水電路氣信等配套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加裝電梯、打通消防通道,到2025年實施老舊小區改造約250萬戶、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提高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推進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設施和疾控中心建設,優化布局發熱門診等網點。推進華西生物學研究與轉化中心生物安全實驗室等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每個市(州)本級至少配置10個達到生物安全二級(P2)水平的實驗室,每個縣(市、區)至少配置4個達到生物安全二級(P2)水平的實驗室。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傳染病醫院或相對獨立的綜合性醫院傳染病區,縣級醫院重點加強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對獨立的傳染病病區建設。

  推進城市智慧化改造。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規模化部署和基站建設,確保城市、縣城及重點鄉鎮連續覆蓋。推行城市數據一網通用,完善交通運行、環境監測、基礎設施維護等數據信息采集手段,建設統一的城市公共數據開放平臺。推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推廣市政公用設施、環境基礎設施物聯網應用,實施交通運輸、水電氣等終端系統智能化改造。推進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樓宇、智慧街區等建設。

  推動城市綠色發展。推進森林城市建設,拓展城鎮之間、城鎮與生態功能區之間綠色生態空間,構建高質量川渝森林城市群生態體系。加強河道、湖泊等城市濕地和公園水體的水環境修復,推進長江干支流受損灘涂生態修復,加快建設城市生態綠色廊道,強化濱江綠道、觀景廣場、城市濕地公園生態休閑功能,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王效 攝▲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王效 攝

  推進產業園區綠色化、循環化改造,推動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到2025年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城市新能源公交車占比達到75%。因地制宜推進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引導建筑供暖、生活熱水等向電氣化發展。倡導綠色出行和綠色家庭、綠色社區建設,建立健全居民綠色消費獎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