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路

  意外發現光葉蕨的珠芽繁殖

  陳小紅破解光葉蕨人工繁育難題并不是從孢子入手,而是無意間找到一條新路。

  2013年,陳小紅承擔了“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雅安市范圍的調查任務。在二郎山,她第一次遇到光葉蕨。“在一個小水溝的兩塊石頭上,光葉蕨從巖石縫隙里伸出葉子,在風中搖擺,好像在沖我招手。”此后的調查中,陳小紅再也沒有在別的地方看到過光葉蕨。越是稀有,越是好奇。從事木本植物研究的她,被這株“神草”迷住了。

  2015年,陳小紅再上二郎山尋找光葉蕨。這次,她注意到葉片上一個不起眼的突起。《中國植物志》記述光葉蕨屬“在分類位置上是介于蹄蓋蕨和冷蕨屬之間,不同的是中部羽片的羽軸頂部下側具有性質尚不明的小突起。”

  好奇心的驅使下,陳小紅想要解開小突起的未解之謎。由于光葉蕨是瀕危植物,不能隨便采集,她在秋季撿拾了幾片枯落葉,此時上面的小突起還沒有完全枯萎。

  開始,她懷疑小突起是病害,直接把樣本送到病理檢驗室,但檢驗結果一切正常。陳小紅不死心,又做了解剖,橫切小突起之后,驚訝地發現,橫截面上有類似莖的結構。“當時就猜想,這個東西應該能長成小苗。”根據她的觀察,葉片枯萎后,小突起還在生長,看起來像在發芽。

  此后,陳小紅團隊持續跟蹤研究。到2018年,初步完成光葉蕨瀕危機制的研究,認定學界“性質尚不明的小突起”就是珠芽。光葉蕨的珠芽位于成年植株羽片頂端的小脈中部,每個羽片頂端著生1至4粒珠芽,1個葉片可結出近80粒珠芽。團隊觀察發現,珠芽成熟后掉落到土壤,可生長形成新的植株,得出珠芽繁殖是光葉蕨的一種新繁殖方式。

  如今,陳小紅團隊已經在實驗室利用珠芽培育出光葉蕨小苗。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其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分類學上對光葉蕨的認知,而且為光葉蕨的人工繁育找到經濟、快捷而又有效的技術方法。光葉蕨在走過了發現難、繁殖難后,野外回歸建立新的人工種群已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