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
葉片上不起眼的小突起藏著光葉蕨的大秘密
意外識珠芽三部曲
2015年,陳小紅再上二郎山尋找光葉蕨,她注意到葉片上一個不起眼的突起解剖小突起,發現橫截面上有類似莖的結構,猜想這個東西應該能長成小苗2018年,認定學界“性質尚不明的小突起”就是珠芽,可生長形成新的植株
光葉蕨野外種群不過百余株,讓它們徹底擺脫瀕危狀態,首要思路是開展人工繁育。從2013年開始,四川啟動了極小種群保護與拯救行動,光葉蕨等14個極小種群植物被首批納入保護與拯救范圍。但多年來,人工繁育工作一直困難重重。
近日,好消息傳來,經過5年探索,四川農業大學副教授陳小紅破解了光葉蕨人工繁育難題,向光葉蕨人工種群的建立和野外回歸邁出新的一步。□本報記者 寇敏芳
探索
常規孢子繁殖方法困難重重
蕨類植物的繁殖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有性繁殖又稱孢子繁殖,是蕨類植物主要的繁殖手段。
野生狀態下的光葉蕨自我繁殖,主要靠孢子囊。據了解,此前的大多數研究,也主要聚焦于孢子繁殖。每年五六月間,孢子囊開始形成,至9月底孢子囊成熟炸開,孢子彈出并散落于地表。當遇到適宜的萌發條件后,孢子才能萌發產生配子體,配子體上再產生頸卵器和精子器,二者結合形成受精卵,再形成胚而產生新植株個體。但孢子要萌發成苗必須具備合適的繁殖條件。
多年的人工繁育實驗表明,光葉蕨的孢子繁殖比較困難,其孢子萌發時間長達60天,且只進行到配子體階段,并未真正成苗。野外種群觀察也發現,每年光葉蕨植株數量增長極為有限,表明野外孢子繁殖受到明顯限制,孢子萌發率極低,對光照、氣溫、濕度、土壤等的要求極苛刻。孢子繁殖成苗困難,也就使得人工繁育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