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高杲
近日,成都市溫江區太保家園養老社區內,一位“新員工”正式“上崗”,它的名字叫“小麗”,是一個主打陪伴功能的長者陪伴機器人,能提供語音交互、生活助手、安全守護、緊急呼叫等服務。
談及“小麗”的應用,中科源碼(成都)服務機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運營負責人李燕秋說,目前“小麗”已經在北京、成都等地多個養老場景中“上崗”應用,未來還將加強交互等功能,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養老服務。
近年來,隨著技術發展和政策支持,養老機器人在深圳、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全面開花,包括喂飯機器人、康養機器人、衛生護理機器人等產品在居家、社區、養老機構等養老場景中集成應用。
機器人養老時代真的要來了嗎?它到底靠不靠譜?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加速入局“銀發經濟”,養老機器人成新賽道
“小麗小麗,現在天氣如何?”“目前氣溫14度,溫度偏涼,記得添加衣服。”
4月14日早上7點,太保家園內,隨著老人一聲“喚醒”,“小麗”開始了一天的工作:8點開始播報早間新聞,10點提醒參加插花活動,11點提醒老人吃藥,12點查看菜譜……間隙時間,還可以陪老人嘮嘮家常。
“我們是從去年開始布局養老機器人的。”中科源碼服務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許禎發介紹,此前,企業一直從事服務機器人研發,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以及銀發經濟的發展,讓他們看到了養老機器人市場的潛力。“針對老年人的特點,我們開發了主打陪護功能的‘小麗’,下一步還將聚焦具身智能方向,推出可以提供康養、護理等功能的人形機器人,提供更精細化的養老服務。”
事實上,不只是“小麗”,越來越多企業、機構,正涌入養老機器人賽道。
在四川華西醫院康復中心,通過自行選擇行走訓練、單關節訓練、抬腿、拄拐行走等多種個性化項目,外骨骼機器人便可以輔助行動不便的老人進行康復訓練。
布法羅機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李雪松介紹,該產品已經在全國上百家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得到應用,未來還將拓展到社區、家庭等場景,惠及更多下肢失能、半失能等群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不久前召開的成都市機器人醫療康養場景應用供需對接會,發布了首批機器人進養老服務機構場景需求清單,涉及成都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等4家養老機構,涵蓋生活照料、康復護理、情感陪護等多個方面。

企業、機構的涌入,也讓更多產品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在北京泰康之家·燕園養老社區內,移位機可以幫助老人坐上輪椅,解決了老人的挪位難題;在深圳市養老護理院,陪護機器人可以陪老年人下象棋、做艾灸;在杭州養老社區內,機器狗不僅可以按時送藥,還可以陪著老人散步……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養老機器人分為三類:陪伴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護理機器人。其中,陪伴機器人將主要提供情感交互、娛樂陪伴、家居管理等服務;護理機器人則有健康監測、緊急救助等功能;康復機器人可以輔助失能老人恢復行動能力。
這些形態各異的機器人,不僅能照顧老年人的起居、監測健康動態、輔助康復訓練,還能提供情緒價值,為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
要實現“低成本高質量”的陪伴,仍需多方助力
養老機器人陸續“上崗”,這不禁讓人好奇:“賽博養老”真的要來了?不少受訪者直言,雖然養老機器人應用前景廣闊,但距離“飛入尋常百姓家”還面臨不少挑戰。
首先要攻破的是技術關。“養老機器人對服務精細化、產品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要求更高。”許禎發以喂飯舉例,這個看上去簡單的動作,卻要實現毫米級精度。同時,不同老人之間的差異很大,“有些牙口不好,吃得慢;有的有噎食風險,需要看護;有些則沒法安心坐下來吃飯,這需要機器人適應并匹配復雜的養老場景。”
“想要實現這些效果,需要多感知維度的協同控制。”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馮振宇說,這一方面需要優化養老機器人的大腦和小腦,提升語言識別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強化四肢能力,實現更高層次、更精準的護理。“我們要讓技術學會理解生命的脆弱和韌性。”
其次是成本關。記者搜索電商平臺發現,一款具有在線交互、醫療護理、康復功能的高端養老機器人,價格往往在10萬元以上,一些擁有助行、助浴等簡單服務的護理機器人也在數萬元左右,這還不包含后期維護等費用。不少企業也透露,目前購買養老機器人產品主要集中在養老機構、企業等B端用戶,家庭等C端用戶相對較少。社交媒體上,一些網友留言:相比用不用的問題,我們更關心用不用得起的問題。
如何降低養老機器人的成本,企業也在積極探索。他們一方面通過研發智能設備等普惠型產品,降低設備售價,另一方面,建立租賃制度,降低使用門檻。
“我們和多家養老機構簽署了租賃協議,可以通過‘以租代售’等模式,降低購買成本,提高了流轉率,讓更多機構使用我們的產品,同時,我們也能從場景中優化機器人功能,發現新的需求點。”李燕秋說,一些產業政策的支持,也會讓養老機器人的價格逐漸和老人的需求相匹配。“隨著養老機器人應用的規模化,像人形機器人這樣的高端產品將降低到10萬元以內,甚至只需要幾萬元就可以擁有智能化的‘機器人保姆’。”
對于不少老人來說,服務之外,也需要發自內心的關懷。“其實說什么并不重要,關鍵是要陪老人說。”在產品應用中,許禎發注意到一個細節:老人并不在意養老機器人能不能準確回答提出的問題,更珍視被聽見、被陪伴。
“這也給我們更多思考,比如優化機器人回答方式,加入更口語化表達,再比如模擬家人的聲音。”他也提到,機器人養老的盡頭,并不是讓機器人取代人,也不是把養老完全交給機器人,而是通過人機協同方式,找到養老“效率”與“溫度”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