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行曉藝

  4月7日,富順縣童寺鎮老寨村,高亢嘹亮的嗩吶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吹嗩吶的人,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童寺嗩吶的代表性傳承人賴忠成。“嗩吶一響,停工歇晌,說的就是民間對童寺嗩吶的熱愛。”賴忠成說。

  富順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文化積淀深厚,截至目前共有各級非遺名錄78項,其中省級非遺5項、市級非遺25項、縣級非遺48項,培育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1人。

  近年來,富順打好傳承和融合兩張“牌”,讓非遺持續煥新。

田間的童寺嗩吶演奏隊伍。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田間的童寺嗩吶演奏隊伍。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傳承中不斷發展

  年近六旬的賴忠成,是童寺嗩吶第四代傳人,不到10歲就跟著家里練習吹嗩吶,一吹就是40多年。

  賴忠成說,童寺嗩吶有獨特的祖傳制作工藝,尤其是嗩吶的舌簧更為講究,要用4月中未成熟的野麥草稈制成,“因其韌性十足,吹出的聲音特別柔和、綿長、清亮。”在吹奏中,他逐步將嗩吶表演發展成配以小鼓、銅鑼等打擊器樂的合奏形式。

  如今,童寺嗩吶在賴忠成之子賴厚超手上又有了新變化。他在傳統嗩吶中融合現代流行音樂,配以架子鼓、電聲樂器等,讓表演更受年輕人關注。

  截至目前,童寺嗩吶在富順縣已有30余支隊伍,共150余人。童寺鎮九年制學校中還建起童寺嗩吶非遺傳習基地,已培育200余名“接班人”。

  以童寺嗩吶為代表,富順在全縣摸排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手工藝人等文化能人,鼓勵開展嗩吶、連簫、高桌獅燈等非遺技藝活動;在編目建檔和完善數據庫基礎上,記譜整理《抱妝臺》《絲毛草》等經典曲目。為更好地保護這些文化瑰寶,富順還在全省率先成立縣級文旅融合發展研究院,在文物保護修繕、非遺活態傳承等方面發揮專家作用,共同推進保護工作。

  與文旅產生“化學反應”

  “新廠區這個月就要動工,涵蓋非遺工坊、展示體驗區等,到時會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展示技藝。”4月7日,富順縣童寺鎮西湖村,自貢天翔陶業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邱明理告訴記者。

  天翔陶藝制作技藝是自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企業現在能年產噸壇10萬余件、半噸壇9萬余件,年銷售額達6000萬元。”邱明理說,新廠區建成后,將從單一的工業生產邁入文旅“賽道”,融入縣上打造的文旅研學路線。

  把非遺代表性項目納入民俗文化、文藝表演和特色產業中,打造成文旅名片,是讓非遺代表性項目融入群眾生活的方式之一。目前,富順已開展豆花文化旅游節8屆、豆花文化旅游季2屆,涵蓋新春廟會、千人豆花宴等民俗文化活動,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文旅品牌。

  “在豆花文化旅游季等民俗文化節慶活動中,我們特意設置玻璃吹塑技藝、手工微刻技藝等非遺代表性項目體驗區,讓游客親身體驗各類非遺,累計帶動文旅產業增收超3億元。”富順縣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稱,該縣還規劃了以千天百味貢醋、富順豆花等研學基地為代表的“人文、古鎮、美食”研學線路,2024年接待研學師生超2萬人次。

  富順還設計了“豆豆花花”系列文創產品,以富順黃豆和豆芽為基礎元素,展現富順“豆花之城”的城市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