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通風口不再是對著頭直吹,列車在行駛過程中的噪音明顯降低了,乘坐舒適度拉滿。”“最高運行速度是160公里/小時,這速度我只在19號線上感受過。”“站點設計簡約大氣,很人性化”……

  11月23日,成都軌道集團邀請成都發布粉絲代表、軌道建設者及家屬、市民代表等100余人參加成都軌道交通19號線二期試乘體驗活動,共同搭乘這列國內首創時速160公里的市域A型車,感受“黑科技”帶來的乘坐舒適感。

  作為搭乘該線的第一批乘客,不少人都是有備而來。有市民拿著自己設計制作的列車模型來“打卡”,也有市民背著相機記錄下每一個瞬間,更有市民將站點信息記在手機上,并搜索站點附近適合騎行的點位。

  ▲市民參與試乘活動

  市民帶著19號線車輛模型來“打卡”

  11月23日,陽光正好。市民蘭淇光拿著他自制的列車模型來到九江北車站站臺,等待開啟今天的乘車之旅。“我是城市軌道交通的超級車迷,這是我自己制作的19號線車輛模型。”他舉起手中的模型開始盤弄起來,模型外殼是亞克力盒,內部是用卡紙拼接而成的列車造型,細致到車窗玻璃及車門,都是用不同顏色卡紙組裝而成。

  “帶著模型來和我心心念念的19號線列車合影。”蘭淇光對成都的地鐵車輛有種莫名的親切感,“這種喜歡是與生俱來。我做了很多的地鐵模型,會研究它們的車型、車輛部件等。”談話間,他拿出手機和模型,與進站的19號線列車來了一張合照。

  ▲市民蘭淇光展示他制作19號線車輛模型

  “智能感、舒適感、設計美學。”在試乘體驗過程中,市民曹家鑫表示,車廂內的燈光很柔和,不會晃,車廂中部一圈環形的燈光既增加了車廂亮度,又融入了一些科技感。“每個站點都有本土設計美學,比如紅蓮站以水文化為主題,結合錦江的秀美風景及現代江岸景象,讓人眼前一亮。”

  市民趙淑娥最大的感受是,“速度太快了,車廂內的顏色清爽干凈。空調出風口也不會對著頭直吹,座椅又軟又舒適。”另一個市民邱邱笑著說,“今后通勤、趕飛機都會變得更加高效便捷。”

  ▲參與試乘活動的市民在車廂內拍照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體驗。每一站都能聽到有市民說,“這一站更酷,這顏色也太美了吧!”“快,幫我在這拍張照。”“‘黑科技’,確實降噪。”“以后去機場好方便嘛,又快又穩。”“我已經在腦海中搭建起一幅沿途的騎行地圖了,都標注在手機里。等19號線二期正式開通運營后,要叫上我的小姐妹們一起來耍”……

  ▲參與試乘的市民拿著明信片打卡

  滿載“一身黑科技”

  據悉,19號線二期工程是成都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首條開通初期運營的線路,集市域通勤快線及雙機場快線功能為一體,串聯起溫江區、雙流區和四川天府新區,銜接雙流國際機場和天府國際機場重要門戶樞紐。線路總長43.17km,共12座地下車站,線路初期采用4A編組列車,最高運行速度160公里/小時。

  成都地鐵19號線紅蓮站區負責人鐘慶,用2個“新”來概括自己參與19號線籌備的感受:新技術的應用、新溫暖的舉措。他表示,在新技術方面的應用包括,首次采用風水聯動系統,實時監測站內環境指標,優化空氣質量,在節能環保的同時提升乘客舒適度。

  ▲參與試乘活動的市民在展廳內留影

  首次全線應用智慧車站、智慧維保功能,實現智慧開關站、視頻全景巡站、汛情預警等創新功能,有效保障運維質量等。鐘慶說,為全面做好乘客出行服務,營造全齡友好出行場景,“19號線二期設置高低票亭、衛生間高低臺等溫暖舉措,營造溫暖、友好的乘車環境。”

  談及19號線的“黑科技”,成都地鐵19號線車輛技術負責人趙娜介紹,以降噪方面為例,19號線車門采用具備“主動式壓緊多點鎖閉技術”“多唇邊整體密封技術”的雙扇客室塞拉門系統,“全列車敷設復合隔音地板,車體型腔填充碳纖維吸音棉,全方位降低了車內噪聲。”

  ▲市民在展廳內拍照

  此外,趙娜介紹,控溫方面,19號線為了避免空調直吹頭頂的煩惱,采用基于載客量調節的通風機和壓縮機雙變頻技術,實現車廂溫濕度自適應調節、個性化冷暖車廂設置,出風口采用“中頂孔板送風+側頂隱藏式送風”結構,保證了車內風量充足,送風均勻舒適。

  成都軌道交通19號線二期預計將于今年內通車。紅星新聞記者將持續關注,為大家帶來一手資訊。

  紅星新聞記者 趙雨欣 攝影記者 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