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蔣君芳 吳亞飛

  絢爛的煙花、拼搏的汗水、祝福的掌聲……剛剛過去的12天,是熱血不息、青春飛揚的12天。

  8月8日,隨著火炬緩緩熄滅,成都大運會在成都露天音樂公園落下帷幕。

  以大運會為契機,成都持續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成色、激發城市經濟發展活力、為城市未來儲備人才力量……

  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從來都不只是一場純粹的體育盛會。謀賽即是謀城,辦賽也是營城。

  這,是此次青春盛會帶給我們的啟示與思考。

  8月8日,成都大運會閉幕式上的焰火表演。新華社記者 劉坤/攝

  啟示一:發揮大運會提升力,豐富市民幸福生活成色

  運動健身,是市民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組件”。作為超大中心城市,成都能否為2100萬市民提供豐富的運動場所,決定了成都幸福生活的成色。

  13座新建體育場館、36座改造場館、1個大運村、1個大運會博物館……成都以大運會為契機,快速彌補城市場館設施“短板”,激活城市運動基因。

  數據顯示,在2022年,成都大運會場館已面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近8萬小時,服務市民群眾超過509萬人次,舉辦各類賽事730余項,推動全民健身在成都蔚然成風。

  鳳凰山體育公園,成都大運會的核心場館之一。C視覺資料圖

  讓運動空間遍及全城。籌備大運會以來,成都市鼓勵和支持社區利用橋下、街旁、地下、屋頂和低效用地等貼近市民生活、可便捷到達的城市“剩余空間”,建設、改造體育場地。至2022年底,成都擁有體育場地設施6.41萬個,植入體育設施1700多處。

  更多難以計數的運動,在“金角銀邊”進行。

  在金牛區蜀漢路,為解決周邊居民運動場地缺失問題,當地街道與三方公司合作,創新思路,將轄區內一處大型商超原本閑置的樓頂空間,打造成兼具商業和公益屬性的樓頂體育中心,劃分為足球、羽毛球、網球等不同區域,并將早上時間段確定為公益時段,免費向居民開放。

  大運會的推力,不止讓“體育生態”煥然一新。抓住大運機遇,城市的“美容師”們打出一套“組合拳”,提升城市整體功能品質。

  強骨架,提升城市承載能力。推動城市東西主軸線、成洛簡快速路、成龍簡快速路和大運村至東安湖體育公園直連道路等交通樞紐和城市干道的建設,大幅提升城市交通快速通達能力。

  優品質,提升城市品質。推進公共設施拆違增綠、拆墻透綠、增花筑景,推動航空走廊大地景觀再造,高質量打造一環路市井生活圈,完成2000余個城市環境整治和品質提升項目。

  補短板,改善城市環境。做好老舊小區、背街小巷、農貿市場等環境整治的里子工程,堅決避免大拆大建和鋪張浪費,讓城市“里子”也出彩。近兩年來,累計推動91個片區更新,實施改造老舊小區1202個、惠及居民10.7萬戶,市民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火紅的三角梅、淡藍的藍雪花,五彩斑斕綻放在千家萬戶的陽臺;形態多樣、功能多元的社區美空間演繹著別樣精彩的幸福美好生活;荒地變綠地,角落變游園,家門口“微更新”增添居民“小確幸”……從東安湖體育公園到大運村,從居民家的方寸陽臺到社區里的小微綠道,成都持續釋放“大運效應”,刷新城市“顏值”和品質,提升著市民幸福生活的成色。

  啟示二:用好大運會引爆力,讓賽事帶動城市經濟持續增長

  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上,蹦蹦跳跳的“蓉寶”收獲大批粉絲。人們把對“蓉寶”的喜愛,轉化成為最直接的購買力,“蓉寶”幾度脫銷。

  旋轉跳躍的蓉寶

  一場觀賽活動,往往會有餐飲、購物、娛樂等多種消費行為相伴發生。作為最大的“帶貨IP”,成都大運會具有強大的引爆力。

  為點燃這一引爆力,成都提前部署,面向社會公開招募非遺傳承企業、冬奧會冰墩墩文創出品企業、頂尖文創企業等80家特許經營企業,圍繞“蓉寶”,累計推出玩具類、徽章類、文具類、郵票郵品類等18大系列、1000余款特許商品。

  而為打造便捷的支付環境,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首次在國際大型體育賽事集中推廣境外個人入境移動支付服務。該分行營業管理部副主任張謙介紹,據8月4日相關支付機構不完全統計,成都大運會期間,交易筆數已達10.9萬筆。

  大運會帶來的消費活力,透過餐飲這個切片得到生動呈現。美團數據顯示,大運會開幕后一周,成都整體旅游訂單量同比增幅近140%,餐飲堂食訂單量同比增幅超150%。

  大運“東風”,更直接地提速正在發展中的成都體育產業。抓住“東風”,成都連續出臺體育產業“建圈強鏈”發展規劃、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二十條政策,累計投入7000多萬元專項資金支持體育市場發展壯大。

  善治者謀遠。搭乘“東風”背后,是一座城市對高質量發展的思索和部署。

  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極核城市,成都身上肩負著助力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動力源的重要使命。于成都自身而言,GDP不斷突破攀升背后,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極,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一背景下,蓬勃發展的“體育+”產業,進入了成都決策者視野,成都作出了到2025年建成世界賽事名城、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1500億元的決策。

  大運會帶來的經濟效益,印證了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近三年來,成都全市累計簽約重大體育產業項目115個,簽約金額超過870億元。2022年成都市體育消費的總規模提升至578.6億元,較2018年增長了44.5%,全市體育產業的總產值達到了1005億元,成為成都兩萬億GDP中又一千億級產業集群,新的經濟增長點已然形成。

  “東風”正勁。大運會后,成都將依托大運場館、城市綠道、商業街區、社區運動空間等,積極舉辦受眾面廣的線上線下體育賽事;加強體育公園建設,大力發展智能體育裝備,持續提升科學健身智慧化水平;廣泛開展各類體育消費促進活動,激發體育消費活力,爭創國家級體育消費活力城市。賽事經濟的乘數效益,將繼續為這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添彩助力。

  啟示三:彰顯大運會影響力,借青春盛會贏全球青年青睞

  4年前,當國際大體聯主席奧萊格·馬特欽念出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舉辦城市是成都時,這座有著3000多年積淀的歷史文化名城,被全世界搜索和關注;4年后,成都大運會的開幕式上,成都用一場充滿“中國風”“巴蜀味”的開幕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個正在崛起的中國西部城市,贏得無數贊譽。

  從申辦到籌辦再到舉辦,成都不斷刷新給外界的形象。這種形象展示,既提升城市在國際舞臺上的美譽度和影響力,更助力城市獲得青年人才的關注和青睞。

  這是成都發展所需。成都歷來重視青年人才的聚集,連續4年榮獲“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獎,成為年輕人的向往之城。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成都市14—45歲的青年達960.36萬人,占總人口的近一半。

  8月8日晚上7時許,“2023成都國際友城青年音樂周”專場演出在成都桂溪生態公園(東區)上演。吳楓/攝

  在成都看來,大運會是城市提升人才吸引力的絕佳機遇。

  今年夏天,鳳凰山體育公園爆火出圈。“操盤手”之一韓立鋒是一位新“蓉漂”,他曾將世界著名體育場館運營商AEG團隊的經驗成功應用到北京五棵松體育館上。2020年,看好成都體育事業的發展潛力,韓立鋒毅然來到成都,與成都城投置地(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接手大運會的主場館之一——鳳凰山體育公園的市場化運營工作,憑著多年的體育場館運營經驗,與主辦方通力協作,不斷刷新著鳳凰山專業足球場的觀球人數。

  大運會帶來的,不只是體育人才,而是整個青年群體。賽事期間,世界各地的青年運動員走上成都街頭,品味著這座千年古城厚重歷史糅合現代煙火氣的獨特魅力。

  機遇面前,成都的做法簡單且直接:既展示禮遇之心,更彰顯發展平臺。

  大運會期間,一款提供服務保障的“蓉寶”機器人充分展示了成都的科技實力,它不僅能承擔賽事咨詢員、專業翻譯員等多種角色,還是世界上首款帶有應急服務功能的場館服務機器人。它的創造者,正是“蓉漂”張睿睿帶領的設計團隊。2018年,看好國內人工智能發展前景的張睿睿,回國創立了公司,“大運會給了我們展示‘本領’的舞臺,現在已經有很多單位都在和我們預定‘蓉寶’機器人。”

  這是一個人才和城市互相成就的故事。借此向全球青年人才遞上名片:這里是中國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更是青年人才實現理想和抱負的圓夢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