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是孤注一擲
很多時候,自習室負責人家君會覺得,這些年輕人之所以如此執著,并不是大環境的壓力,而是因為內心的純粹。
她的自習室位于高新西區,最初是一所培訓學校,隨著暑期來集訓的學生越來越多,學校在2019年開拓了寄宿業務,滿足不便來回奔波的學生們的住宿需求。
就在那一年前后,全國的付費自習室如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率先出現在一線城市,一路火到了縣城。因為安靜、便利、設施完備,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圖書館,成了考研、考公、考編的人們和上班族們經常光顧的地方。
幾乎是同時,成都更多寄宿制自習室也發展起來,在成都考研圈里被頻繁提起的大約有10家,且基本都有300人以上的規模。由于多數學生已是“二戰”“三戰”,他們多半只需要一處住所,一個課室,能安靜學習即可。這樣不高的要求,吸引著不少人轉行開起了自習室。一個自習室老板對自己的定位是“二房東”,“把租來的地方裝修后再租給學生”。至于是否對自習室有感情,“只是生意而已”。
但家君不是這樣想的。她熟悉自習室里的每一個學生。在教培行業浸潤數十年的她,似乎能夠讀懂他們的徘徊和執念。通過和學生們的交流,她發現這群年輕人身上有一種她盡可以理解、共情,但還未完全參透的力量。

▲一張貼滿便箋的書桌
一個學生在畢業的幾年后,一直在培訓機構擔任講師,“確實能夠賺錢”。當生活漸趨穩定,他越來越覺得自己只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在一個小天地里,不知疲倦地打轉,周而往復,無權決定自己可以定在哪里。
也有一些學生,擁有一份穩定的職業,自己卻覺得頭頂的天空變得狹窄。“每天在崗位上走走過場,沒有實質性的工作和提升,就這樣不痛不癢地活著。”類似的學生,家君還遇見過許多。
有的時候,和人們對這個群體“孤注一擲”的聯想不同,這些學生曾經可以走向許多條路,那些人生也足以使人艷羨。而現在,他們都聚到了這一個路口,成為龐大的考研大軍中的一員。
見過他們在前行中,那些漫長的焦慮、迷茫,或者眼淚,家君越來越理解這些“不愿意將就”的人們——考研是慎之又慎的選擇,只為了充分而廣闊地實現人生的價值。“比起穩定、安逸,他們追求的是一種能夠給內心帶來豐富感和沉淀感的生活。”
在崗位上,不做可有可無的工作;在人生中,不再無足輕重地活著。這是站在青春的歲月里,對自己未來人生的設想和要求。或許,這才是許多考研人的執念所在。
家君有的時候會想起自己當年的樣子。大學畢業后,她的一些同學回到了老家發展,而她留在成都讀研究生。隔著十多年的歲月回望,其實人生并沒有展露出太多參差,“大家最終都有所成就,研究生也沒有什么不同”。但她相信在這個自習室里,所有人的努力都有著不被磨滅的意義:人生就是折騰的,不折騰的話,真的一點精神氣兒都沒有。
“折騰”,在考研人的字典里,也有另外的表述。一個女生這樣總結在自習室里和研友并肩奮戰的時光:雖然不知道被困在哪里,但是我們都想要沖出去,去真正經歷生命的一切。無論是求之不得的痛苦或者天道酬勤的快樂,都必然要自己去追尋過。
(李玉、王悅寒、家君為化名)
紅星新聞記者 杜玉全 實習記者 張芷旖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