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再造與活化

  留住那些幾十年的社區美好記憶

  2019年,成都首屆“美麗社區?共建共享”社區微更新創意項目競賽活動獲獎名單揭曉,二仙橋街道下澗槽社區微更新創意項目榮獲全市一等獎。

  在王吉英等下澗槽社區居民的眼里,很多老建筑承載了他們最珍貴的記憶。將原有的結構“摧毀”,對于他們來說是難以接受的。那要如何利用這些老舊空間呢?

  位于機車廠生活區前五坪的兩排老舊平房始建于1952年,占地面積670多平米,建筑面積310多平米,是一個有些年頭的閑置空地。社區充分吸納居民的想法與意見,結合專業設計師的規劃方案,全面進行空間再造和活化利用。

  現在,一個融合了居民生活多元文化構建再造與創新的文化場景在這里呈現,社區運用二仙橋特色文化元素,集成優化社區生活服務功能,精心打造了有人情味、接地氣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因為社區在對中間300多平米的廳堂進行了空間再造,重塑空間承載能力的同時,最大限度保留老磚老瓦,保護性升級改造了原有風貌景觀和工業遺產,留住了居民們的珍貴回憶。

  二仙橋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堅持修舊如故的前提下,下澗槽社區充分利用老磚老瓦,保護性升級改造原有風貌景觀和工業遺產;同時以機車文化為切入點,開辟老機具、老物件、老照片展窗,并通過實施《坊間?機車記憶》《二仙印象》等文創項目,著力在社區內、在居民身邊構建文化共同體,留存大家共有的時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