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首次 臥龍拍攝到白色大熊貓

它為啥“掉色”了?
專家稱可能患有“白化病”,導致毛發通體呈白色、爪子均為白色、眼睛為紅色
它的健康狀況如何?
“白化”通常由基因突變導致,單純的“白化”并不影響動物正常的身體結構和生理功能
它的后代什么顏色?
“白化”突變是隱性基因,可以遺傳。在臥龍大熊貓種群中,“白化”突變基因是否會進一步傳遞下去,還有待持續進行觀察研究
5月25日,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外發布了一組白色大熊貓照片。這組照片由一臺野外紅外觸發相機拍攝,時間為今年4月下旬,地點是臥龍保護區內海拔2000米左右一片區域。這是四川歷史上首次拍攝到白色大熊貓的照片。
照片顯示出這只大熊貓獨特的形態特征:毛發通體呈白色、爪子均為白色、眼睛為紅色,正穿過一片郁郁蔥蔥的原始落葉闊葉林。
專家分析,白色大熊貓可能是患有“白化病”。從體型判斷,這是一只亞成體或青年大熊貓,年齡在1—2歲。
據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晟研究員介紹,“白化”現象在脊椎動物各類種群中廣泛存在,但均較為罕見。通常,由于基因突變導致動物體內無法正常合成黑色素,從而在外部形態上呈現白色、黃白色或淺黃色。單純的“白化”突變并不影響動物正常的身體結構和生理功能。
李晟表示,臥龍這次拍攝到的大熊貓,是野生大熊貓中記錄到的首例完全白化個體,表明在臥龍的大熊貓區域種群中,存在“白化”突變基因。從照片上看,該個體體格壯實,步態穩健,也從側面證實了基因突變可能沒有影響到這只大熊貓的正常生活。
據了解,“白化”突變是隱性基因,可以遺傳。每個動物個體內有分別來自父母雙方的兩套基因,只有當來自父母雙方的該基因均為突變型時,動物個體才會表現出“白化”的性狀。而在臥龍的大熊貓種群中,“白化”突變基因是否會進一步傳遞下去,還需要通過保護區持續的野外監測來進行觀察研究。
猜你喜歡
- 達州市民ATM吞鈔6000元 市民:是我搞錯了
- 評論() | 分享05月27號 12:12
- 通川區一路段30秒5輛大貨車經過 堪比“沙塵暴大片”
- 評論() | 分享05月24號 12:32
- 與網戀2年男友“奔現”后 女子被丟棄在大山
- 評論() | 分享05月24號 12:25
- 宣漢縣 巴山大峽谷文旅開發利用力促脫貧奔康
- 評論() | 分享05月22號 13:34
- 備戰迎峰度夏 達州復興變電站及復蓋線迎來大檢修
- 評論() | 分享05月21號 17:18
- 聚焦食藥安全隱患 達州市再度端出監督“麻辣燙”
- 評論() | 分享05月05號 10:43
- 避堵寶典來了 達州交警發布“五一”假期出行指南
- 評論() | 分享05月05號 10:41
- 達州中院召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新聞發布會
- 評論() | 分享04月26號 16:44
- 達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召開新聞通氣會
- 評論() | 分享04月26號 16:10
- 達州傳承傳統文化主題電影《臥云》新聞發布會隆重啟航
- 評論() | 分享04月24號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