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川特色農業繪新篇:石蛙養殖與新型主體雙輪驅動促鄉村振興
在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大堰鎮金黃村的山溝里,24小時流淌的山泉水滋養著百余個養殖池,掀開覆蓋膜,通體黃褐色的石蛙躍出水面——這片被稱為“百蛙之王”的棘胸蛙養殖基地,正成為山區農戶增收的新引擎。與此同時,達川區蔬菜產業園內,茄子、黃瓜等瓜果滿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種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干”的實踐,勾勒出川東鄉村產業興旺的鮮活圖景。

石蛙“鉆”出山溝溝里的致富經
“石蛙對水質要求苛刻,必須用山泉水24小時循環。”達川區蜀秀源生態石蛙養殖基地負責人李佳健掀開養殖池的遮陰網,只見池內田螺與小魚穿梭其間,“魚吃糞便,田螺清理微生物,形成微循環模式。”這種模仿野生環境的養殖技術,破解了石蛙人工養殖的關鍵難題。

作為中國南方山區特有的名貴蛙類,石蛙生長周期長達3年,種蛙培育需5年,市場價值達160元/斤。達川區現有4個石蛙養殖基地,180多個投產池子年出欄商品蛙2萬多斤、蝌蚪80多萬尾。
大堰鎮鎮長王小生介紹,當地正推廣“生態養殖+技術扶持”模式,計劃在適宜區域擴大規模,讓這一“百蛙之王”成為山區特色產業的標桿。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致富”
在大堰鎮蔬菜產業園,通健家庭農場負責人羅通健的貨車正滿載茄子駛往批發市場。“每天拉一兩趟,茄子能長到10月。”從2006年租用100畝土地起步,他的農場如今擴展至300余畝,年產值超200萬元,還帶動周邊14個家庭農場形成3500畝蔬菜產業帶,年人均增收超3000元。

達川區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經歷從“量”到“質”的蛻變。青包山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3000畝土地種植高粱、油菜,建立日烘干100噸糧食的烘干房,年綜合產值達1400萬元;碑高仙禹山生態養雞專業合作社與省農科院合作改良技術,“月子雞”售價388元/只,通過抖音直播年銷售3000余只。
數據顯示,達川區已培育農民合作社591個、家庭農場771個,2024年經營收入4.41億元,帶動12.5萬戶農戶增收8820萬元。
繪就現代農業“達川樣板”
“整合涉農資金3000余萬元完善基礎設施,每年表彰獎勵示范主體。”達川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出臺系列政策支持新型主體推行綠色生產、培育品牌,注入財政資金375萬元推動主體規范化經營。
如今,通健家庭農場建起保鮮庫與育苗中心,計劃依托達石快速通道發展采摘農業與加工產業;林垣秀家庭農場將廢棄茶園改造成集采摘、民宿于一體的綜合體,年支出勞務費60余萬元。
從石蛙養殖的“生態密碼”到蔬菜產業的“轉型探索”,達川區正以特色產業為筆、主體培育為墨,在鄉村振興畫卷上寫下生動注腳。正如大堰鎮蔬菜產業園的標語所言:“帶著農民把錢賺”——這片土地上,農業現代化的動能正轉化為農戶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楊濤 )
猜你喜歡
- 達川區翠屏街道三舉措構建消防安全治理新格局
- 評論() | 分享06月12號 17:13
- 達州中醫藥職業學院開展校領導聽評思政課活動并召開思政課教育教
- 評論() | 分享06月12號 17:08
- 四川大竹一小區物業發出12.7萬元“紅包” 一場基層治理革新正在達
- 評論() | 分享06月12號 17:05
- 達州市交通運輸局召開城宣大鄰、南大高速招商對接座談會
- 評論() | 分享06月12號 17:03
- 開江縣婦聯邀您“益”起助力2025年“春蕾計劃”
- 評論() | 分享06月12號 17:01
- 溫情送考暖人心 麻柳鎮為中考學子保駕護航
- 評論() | 分享06月12號 17:00
- 建行達州分行開展 “守護信用 共贏未來”征信宣傳活動
- 評論() | 分享06月11號 17:04
- 通川區西城街道來鳳社區:老城煥新記 “改”出幸福新生活
- 評論() | 分享06月11號 16:21
- 達州達川 | 科學田間管理 “護航”水稻穩產增收
- 評論() | 分享06月11號 13:54
- 達州市調撥救災物資 保障安置所需
- 評論() | 分享06月11號 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