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達州 | 戰國青銅瑰寶“破土” 解碼巴人文明密碼
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大巴山深處,一座戰國時期的神秘墓葬群正改寫長江上游文明史。12月13日,隨著國家文物出境鑒定四川站專家組落下最后一紙鑒定書,宣漢羅家壩遺址博物館首批館藏文物定級結果揭曉——9件戰國青銅器獲評國家一級文物,這個全國規模最大的巴文化專題博物館,終于亮出壓箱底的“文明密碼”。

在466件定級文物中,嵌錯水陸攻戰紋銅豆令專家組屏息:直徑不足20厘米的青銅豆蓋上,鉛類礦物嵌錯出268個形態各異的人物,有的張弓射雁,有的持矛廝殺,甚至能清晰辨認采桑女子腰間搖曳的佩飾。“這堪稱戰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參與鑒定的青銅器專家手指紋飾中頭戴羽冠的巫師形象,“巴人‘尚巫’傳統與軍事活動的交織,在此找到最生動的注腳。”
同樣引發驚嘆的嵌錯狩獵紋銅壺,則以0.2毫米精度的錯金銀工藝,定格了巴人圍獵的驚險瞬間。壺身中部,一名獵手左手持矛、右手揮戈,正對奔逃的鹿群形成包抄之勢。“這種左右開弓的狩獵方式,顛覆了我們對先秦軍事戰術的認知。”前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四川省文化考古研究所(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長指出,器物上出現的復合弓與中原形制迥異,或為解開巴人“板楯蠻”傳說的關鍵線索。

此次定級的巴蜀圖語銅印章與銅矛,讓困擾學界半個世紀的“天書”破譯重現曙光。直徑僅3.6厘米的圓形印章上,星、月、山形符號構成神秘陣列;而銅矛骹部的手心紋與太陽紋,恰與三峽地區出土的巴人甲骨占卜記錄形成時空呼應。“這些符號可能代表‘祭天’‘盟誓’等重大儀式。”專業人士分析,隨著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的應用,2023年新建立的巴蜀符號數據庫已匹配出17個高頻字符。
最富戲劇性的發現來自M132號墓的牧彘銅帶鉤:26厘米長的飾帶上,21只圓滾滾的小豬簇擁著兩頭巨彘,牧人手中的長桿竟暗藏可活動的青銅機括。“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卡通化’青銅雕塑。”現場文物修復師演示時,豬群隨著桿件擺動呈現行進動態,“巴人對六畜興旺的祈愿,穿越2300年依然鮮活。”

“9件‘國寶’中有5件出自M33號大墓,墓主極可能是巴人酋邦首領。”羅家壩遺址考古領隊透露,該墓出土的蟠螭紋銅罍高達35.6厘米,遠超同期蜀地青銅禮器規格,而銅帶鞘雙劍的蟬紋裝飾,又與湖北清江流域巴人遺存存在明顯族源關聯。“這些器物證實《華陽國志》中‘巴子雖都江州,其族散布’的記載,為重構巴人遷徙路線提供坐標系。”
值得關注的是,馭車銅帶鉤再現的雙馬駕轅場景,與《后漢書》所述“巴人作白馬之盟”形成互證。“在中原尚未普及雙馬戰車的戰國早中期,巴人已掌握此項技術。”有考古學家指出,結合該墓同出的48件車馬器,一個以宣漢為中心的巴人車戰體系正在浮出水面。

面對這批兼具科研與觀賞價值的瑰寶,宣漢縣選擇用科技破解保護與利用的悖論。據宣漢縣文體旅局副局長、羅家壩遺址博物館館長熊歐介紹,采用微米級三維掃描的嵌錯狩獵紋銅壺,其紋飾已生成4K動態影像,參觀者觸碰屏幕即可“參與”戰國圍獵。而巴蜀圖語銅印章正在申報全球首個文物類數字版權,未來或化身區塊鏈認證的數字藏品。
隨著《巴文化遺址保護條例》納入四川省2024年立法計劃,以及五省共建的巴文化基因庫啟動,這片曾被視為“文化邊緣”的土地正躍升為長江文明研究新高地。當作者離開時,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仍燈火通明——那件鑄有21只青銅小豬的牧彘帶鉤,正在激光清洗儀下逐漸顯露俏皮的笑容。

背景鏈接
羅家壩遺址:位于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總面積140萬平方米,迄今已進行9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3000余件。該遺址與成都金沙遺址、重慶涪陵小田溪墓群并稱“巴蜀文明三大標識”,其發現證實古籍中“巴人避戰遷居巴山”的記載,2019年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楊濤)
猜你喜歡
- 躍升A類評級:中國人壽ESG戰略的硬核答卷
- 評論() | 分享05月15號 18:10
- 五省市聯手!巴文化區域協同發展聯盟在四川宣漢成立 千年遺址“上
- 評論() | 分享05月15號 17:07
- 建行推送AI新技術 銀企“深度求索”新發展
- 評論() | 分享05月15號 16:18
- 廢舊公交車變身工會驛站:暖“新”港灣 貼心服務
- 評論() | 分享05月14號 17:58
- 達州繞西高速項目開展防洪防汛暨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 評論() | 分享05月14號 15:10
- 達川區翠屏街道新橋社區開展消防安全宣傳活動
- 評論() | 分享05月14號 15:09
- 達川區翠屏街道多舉措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筑牢燃氣安全防線
- 評論() | 分享05月14號 15:08
- 2025“達川杯”全國少年女足邀請賽圓滿落幕 達川逸夫女足喜創佳績
- 評論() | 分享05月14號 15:08
- 達州市交通運輸局與重慶市城口縣召開城宣大鄰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聯
- 評論() | 分享05月14號 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