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博物館布朗庫西作品展一景,作品分別是:《奇跡》第一版(約1930-1932)和《繆斯》(1912)  古根海姆博物館布朗庫西作品展一景,作品分別是:《奇跡》第一版(約1930-1932)和《繆斯》(1912)

  兩個博物館在選擇自己的館藏時,也充分考慮了布朗庫西在美國的追隨者們的偏好。在兩所博物館中,沒有一件作品是在二十世紀50年代以后獲得的,只有一個例外。正是在這十年,兩所博物館都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布朗庫西作品展,無獨有偶,美國的第三大藝術中心,費城藝術博物館也在這個時候購入了布朗庫西的不少作品,包括《X公主》。佩姬·古根海姆的藏品依然保留在她的威尼斯宮殿里,并且在1951年首次對公眾開放。

  事實上,要說1913年軍械武器展為布朗庫西打造了金字招牌,讓他和其他前衛(wèi)藝術家,馬塞爾、杜尚,以及那些“幾何主義”“現代主義”藝術家一并,成為現代藝術“躁動和瘋狂”的象征的話,這就有失偏頗了。在此之后的十年里,雖然一些現代主義藝術家,像是艾茲拉·龐德(奎恩也贊助了她)和斯泰肯都對布朗庫西的作品贊譽有加,但他的贊助商奎恩幾乎是憑一己之力支持著他創(chuàng)作。1924年,奎恩去世,便沒幾個美國人對他的作品有興趣了,杜尚和奎恩的藝術顧問,法國人亨利-皮埃爾·羅徹(Henri-Pierre Roché)就自己籌錢,買下了這些作品。因為布朗庫西的風格和當時的主流審美背道而馳,美國政府把這些作品誤認為是拋光廚房用具就不足為奇了。

  美國最終欣然接受了布朗庫西,和他戰(zhàn)前頻繁地在美國拋頭露面沒多大關系,影響更大的是二戰(zhàn)后美國主流現代文化的地震。這位藝術家固執(zhí)地將物質世界一減再減,回歸最純粹的形式,在今天不僅僅成為了一種新的藝術主流,更是藝術消費市場發(fā)生突破性變革的標志,足以表明了這種轉變有多強大、多新奇。

  (翻譯:馬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