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如何解釋這樣的發展軌跡呢?今年夏天,紐約市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和古根海姆博物館將分別舉辦兩場小型展覽,邀請藝術愛好者們重溫布朗庫西留下的燦爛遺產。兩場展覽都展示了本博物館的藏品,這并非偶然。雖然布朗庫西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巴黎度過——從一戰到二戰,他都在巴黎創作,而且似乎對戰爭渾然不覺——但紐約對他的藝術人生來說也舉足輕重。大家普遍認為,正是在1913年美國軍械武器展上,布朗庫西正式踏足國際舞臺;他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藝術贊助商也是個紐約客。到了生命的最后幾年,美國幾所頂尖的博物館正擠破了頭搶著要他的作品。“沒有美國人,可能就不會有我的這些作品,甚至我如同沒有存在過一般。”1955年,布朗庫西曾這么設想過。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藏品中僅有11件布朗庫西雕塑作品,但每一樣都配上了優雅而簡練的介紹。其中包括早期的圖騰般的《麥雅斯特拉》(Maiastra,1910-1912),這尊雕塑大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上身是一只大理石雕刻的神秘長頸鳥,棲居在下半部分石灰巖雕刻柱狀底座上;展館中還有兩個不同版本的黃銅雕塑《空中之鳥》,分別創作于1928年和1941年;還有創作于1918年的7英尺高的橡木雕塑作品,這也是他標志性的成熟作品之一——《無盡之柱》(Endless Column)。除了《無盡之柱》直接立在地上以外,其他的雕塑作品都穩坐在布朗庫西自己設計的底座上。這些底座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各不相同,材料往往和雕塑的材質風格迥異,布朗庫西認為,底座也是整體構圖的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這件《麥雅斯特拉》,其實是兩件作品的合體,底座部分實為1908年的作品《雙人女像柱》(Double Caryatid)。


從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古根海姆博物館的這兩場展覽,可見布朗庫西在當時和整個時代的氛圍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在巴黎攪動文藝界的那些激流,都與他不太搭調。他“臭名昭著”的黃銅雕塑《波嘉妮小姐》(Mlle Pogany)在1913年軍械武器展上也讓許多參觀者大跌眼鏡、亂了陣腳。這尊卵形大理石半身像,塑造了一位頭微微前傾、有著昆蟲一樣大眼睛的少女,即便在一個世紀后的今天看來,布朗庫西的表現形式依然標新立異。這幅作品的模特是他的繆斯,匈牙利風景畫女畫家瑪格麗特·波嘉妮(Margit Pogany)。布朗庫西顛覆了肖像雕塑的一切原則,并以此為樂——他的塑像中人物的面部特征精簡成迷人的標點符號,但卻有種超凡脫俗的和諧與統一。“他完全拋棄了雕像的忠實再現,”布朗庫西的第一位贊助商,特立獨行的紐約律師約翰·奎恩當時總結說,“但他追求的是效果、節奏和力量,不是寫實、重現和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