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外形條件非常好。”

  在紐約曼哈頓城區中心的一家星巴克里,一位模特星探向正抱著一本社會理論教科書鉆研的阿什利·米爾斯遞上一張名片,并告訴她日后可以靠做時裝模特賺大錢。這位模特星探的眼光可謂毒辣,阿什利·米爾斯在半年前剛剛結束了自己長達5年的模特生涯,進入紐約大學社會學系,成為一名研究美容與美體中的性別政治的研究生。這次偶然的相遇讓米爾斯再一次站在了時尚產業——這個她通過“改小年齡以顯得更加年輕”的殘酷行業——的門口。只不過這一次,她不僅僅是一個模特,還是一位社會學家。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她回到模特行業摸爬滾打,她參加試鏡、拍攝照片,也深入Metro和Scene兩家分別位于紐約和倫敦的模特經紀公司進行參與式觀察。她先后采訪了25位模特經紀人和6位會計師,以及40位在倫敦和紐約工作的模特,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一部關于“外形”(look)的民族志《美麗的標價:模特行業的規則》。

  讓我們再次回到開啟米爾斯田野之旅的那個關鍵性場景——曼哈頓城區嘈雜的星巴克內的那次偶遇。“你外形條件非常好。”外形對于模特個人而言,對于整個模特產業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如何定義好的外形?外形是天生的嗎?還是后天可以培養的?米爾斯的研究顯示,外形是兩個卓越標準之間張力的體現:一方面,外形以一種標準化的審美為依托,這包括西方審美中的完美身體與個性;另一方面,外形又強調溢出標準化的部分,即有個性的身體和個性。在差異性與同一性之間的來回游走,構成了外形這一特殊的、難以言說的模糊特質,也構成了模特行業中模特與模特經紀人、客戶、設計師互動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