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商品:真實的身材與年齡被掩蓋被修改
“克萊爾在哪?克萊爾?我們在這兒需要一個身體(body)!”
在一次時裝秀開場前的混亂后臺,制作人在找不到模特、讓實習生到模特隊伍中走位時這么喊道。這是米爾斯記錄下的一幕,也是模特們在日常工作中最常聽到的描述。在與外形相關的市場中,不論男女,模特都變成了可出售的身體商品,他們是展示對象,他們的身體可以觸摸、可以扭曲、可以暴露。正如那位制作人所說,工作中的模特就是一個身體,一個近乎無生命的物體,甚至可以用第三人稱的“它”來談論。作為持續地等待被挑選的被動身體,模特需要對自己身體進行自我審視和管理,并將“好的自我”這一標準內化。但問題是,當這種“好”的定義并不明確且一直變動不居的時候,模特該如何行動?
首先是對于身材的要求,這種要求最直接的體現是三圍測量。正如一位來自倫敦的22歲模特凱拉在接受訪談時提到的:“我們的工作是講究身材(所謂的身體意識)……一個電腦程序員需要學習軟件程序,而我們的工作就是控制我們的身材在一定數字之內。”在模特與特定經紀公司簽約前,量身材是一個必經步驟,包括胸圍、腰圍、臀圍,這三個數字會被寫在模特卡上,以便在試鏡和工作的時候提供給客戶。在田野過程中米爾斯發現,模特卡上的數字和模特的實際三圍總有一定程度的偏差。與實際身體數據相比,模特卡上的數據更接近理想模特身材。這種改動有三個目的;其一,讓模特身材與預期身型看齊;其二,這種標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浮動的、模糊的。因此模特實際上是在對抗模糊的浮動正常值這一難以捉摸、轉瞬即逝的審美標準。因此生成的尺碼的第二個功能,在于他們固定了一套對于身材的要求,讓客戶和模特們一同加入這個信念:第一,具體標準存在;第二,這些標準得到滿足;第三,偏離標準尺碼向模特釋放出一種符合規范的信號,從而加劇了模特對于身材的焦慮。在這種刺激下,模特會自發開始減肥、塑身等一系列身體計劃。
其次是對于年齡的要求。在Metro的網頁上有這樣一句話:“請注意我們要求女性應試者年齡在13-22歲。”這句說明體現了模特行業一個人盡皆知的共識——越年輕越好。對于女模特來說,合適的年齡范圍是13到25歲,一旦超過25歲,便很難在時尚圈獲得工作。對男性模特來說,年齡區間會相對寬容,但時尚大片的拍攝一般也傾向使用18到30歲之間的男模。米爾斯發現,改小年齡在模特行業是十分普遍的,以米爾斯自己為例,23歲的她也被經紀公司要求改成18歲。在年齡問題上,模特們意識到年輕并不是成功的保證,他們深知年齡的靈活性,可即便如此,他們仍會謊報年齡。因此,與對外貌的規范是浮動的類似,模特的年齡也可以是浮動的,在面對不同客戶和不同工作需要時,模特可以虛構一個年齡,甚至虛構一個身份。正如一位男模在接受訪談時所言:“我明白了我們就是商品。我們是肉,變壞變老,你不可能以同樣的價格售出。”
因此,身材和年齡都是外形包裝上可以操控的部分,但是以何種方式、在何種方向上操控,卻是在模特日常面試的反復嘗試和試錯中發現的。在這種日常實踐中,被凝視與反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面試和工作中,來自經紀人的持續凝視分解著模特的身體。在試衣服的過程中,樣衣也在持續檢視模特的身材。在拍照過程中,身體的缺陷在照片中進一步被放大,也會被攝影師、設計師和經紀人如評價物品般評判和討論,模特則在這個不斷被凝視的過程中評估自身。米爾斯認為,偏差和浮動正常值僅一步之遙,這種微妙的差距不斷提醒模特時刻保持警惕,時刻注意管理自己的身材。久而久之,模特學會將他者的注視內化,即便在缺少正式監管的情況下,他們也會自我監管,通過持續的身體曝光擁有符合美學標準的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