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海耳村臨時安置點:黨員帶好頭 把力量凝聚起來
海耳村臨時安置點最顯眼、最熱鬧的帳篷,就是臨時黨支部帳篷。
一大早,王月霞剛走進帳篷,就有村民陸陸續續來訪,有的是交通不便需要協調順風車,有的是小孩生病需要感冒藥,有的是老人行動不便需要找幫手……大大小小,事無巨細。王月霞,是海耳村的支部書記,也是海耳村安置點臨時黨支部下設糾紛調解組的組長。

震后第一時間,海耳村就在安置點上率先亮出旗幟、掛出牌子,把臨時黨支部建在了帳篷上,下設衛生防疫、生活保障、群眾安撫、安保維穩、糾紛調解、監督檢查6個組,迅速分組分線開展工作。每個組發動黨員、群眾組建“1+N”服務隊,參與帳篷搭建、物資發放、消殺防疫、宣傳宣講等工作。擁有33年黨齡的海耳村黨員張霞就是生活保障組服務隊的一員,盡管已經到了花甲之年,每天仍然穿梭于帳篷間,精神十足,讓一些年輕人都自愧不如。因疫情延遲開學在家的海耳村大學生黨員曹楊星深受感染,不僅自己加入了服務隊,還召集了一幫“小伙伴”一起組隊,幫助安置群眾、打掃衛生、發放物資……
“再大的災難,再多的困難,只要有黨的旗幟在,有黨員在,我們的心里都是踏實的”,海耳村村民汪貴軍說。
“三長”沉到點,把力量凝聚起來
震后,海耳村安置點安置了海耳村、海子山村的300余名受災群眾,組織、政法、宣傳、交通、衛健和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也紛紛派員下沉到了安置點。如何統籌好這些力量,發揮“1+1>2”的效應?如何做好群眾工作,把帳篷里的群眾聯系好、服務好、引導好?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石棉縣探索推行“三長制”管理,即在集中安置點設1名點長,由臨時黨支部書記或鄉鎮班子成員兼任,將10—15個帳篷劃分一個片區設立片長,由機關下沉黨員干部擔任,每個帳篷落實1名篷長,由群眾推薦產生,構建“點長”聯“片長”、“片長”聯“篷長”、“篷長”聯群眾的整體聯動機制,既將各方力量納入了有效統籌,又把每名受災群眾都納入了管理服務。支部對每個帳篷進行編組劃號,標明片長、篷長聯系方式,讓群眾有問題隨時可以找到組織,組織也可以隨時聯系到群眾。對于一些特殊群體,還落實了服務隊員專門聯系。“原來還有擔心,住進帳篷沒人管,現在看來擔心是多余的”,海耳村村民林仲芬感動地說。林仲芬右腿受了傷,行動不便,住進帳篷后,吃住都無需操心。

晚上8點,臨時黨支部帳篷外,支部書記兼點長鄧正凡還在召集片長、篷長開會,對前期收集到的群眾需求、困難訴求進行分類排隊,能解決的馬上解決、不能馬上解決的落到人頭限時解決,需要多方參與的,當即落實協調。石棉縣委組織部派駐到安置點上擔任片長的馬碧強說,沒有建立“三長制”之前,大家各救各的災、各干各的活,有些工作開展起來勢單力薄,“三長制”建立后,一個總牽頭攥指成拳,就可以解決很多一家辦不成的事情。
黨員帶好頭,把群眾發動起來
凌晨6點,天剛蒙蒙亮,新民鄉海耳村安置點的灶臺就已經開始生起了火,不到7點,30多位“幫廚”就已經全部到位,刷鍋燒水、淘米蒸飯、摘菜切肉,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這是海耳村村民自發設立的一個“臨時食堂”,每天要為數百名救援力量和安置點群眾提供就餐。
震后5小時,新民鄉道路率先搶通,成為通往“孤島”王崗坪鄉和草科鄉的必經中轉站。救援力量大量涌入,停留在海耳村安置點,在救援物資還未完全到位的情況下,如何保障救援力量和本地災民的生活,是一個不小的難題。海耳村黨員帶頭,群眾紛紛響應,爭先恐后回家拿出“好東西”,臘肉、大米、掛面、雞蛋、生姜、豬油……第一天,就捐出了上百斤糧油菜米到了安置點。得知安置點上還缺乏灶具,村民李重軍二話不說,將用來出租的酒席餐具全部搬到了安置點,搭起了臨時食堂,當起了廚房大總管。救援物資到位后,大家又主動請纓當起了“幫工”。

“王書記,我家房子是危房,東西是捐不了了,但我那輛三輪車還在,可以幫著運送點東西。”“王書記,我會搭架子!”“王書記,我炒菜還可以!”……現在,臨時食堂義務“幫工”的群眾還自發建起了“輪班”機制,保證每天都有足夠力量。一些群眾還主動分憂,擔起了孤寡老人的“送餐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那么多黨員、志愿者都來幫助我們,我們自己也要出一份力,這是應該的!”安置點村民陳麗說。(雅安市委組織部)
猜你喜歡
- 四川雅安:把鮮紅的黨旗插到抗震救災第一線
- 評論() | 分享09月13號 13:32
- 雅安市市場監管局組織開展“9?5”地震救災捐款活動
- 評論() | 分享09月13號 13:30
- 雅安市發出“急召令”:黨員干部回家救災
- 評論() | 分享09月13號 13:27
- 四川雅安:傳承紅色基因,再續軍民魚水情深
- 評論() | 分享09月13號 13:26
- 石棉縣雙坪老鄉自強不息 樂做志愿者投身抗震救災一線
- 評論() | 分享09月13號 13:24
- 雅安市檢察院開展“干群同心渡難關·我為災區獻愛心”慈善募捐活
- 評論() | 分享09月13號 13:23
- 沖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最美自然資源“勇士”
- 評論() | 分享09月13號 13:22
- 石棉縣退役軍人袁超:輕傷不下“火線”堅守救災一線
- 評論() | 分享09月12號 18:37
- 臨陣不亂赴一線 石棉縣政協全力投身抗震救災
- 評論() | 分享09月12號 18:35
- 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有溫度”的政協人
- 評論() | 分享09月12號 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