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蔣京洲

  一場針對老年機的“特惠活動”,背后則是騙取個人信息的危險陷阱。司法機關對這個犯罪團伙的懲罰除了承擔刑事責任之外,還要求他們現身說法,對社會公眾宣傳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

  近日,由四川省資陽市人民檢察院、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分別提起訴訟的跨區域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系列關聯民事公益訴訟案,在四川省安岳縣法院、重慶市大足區法院同日開庭審理。庭審當日,兩地檢察機關還特意邀請50名老人及部分受害人到場旁聽。

  據了解,本案被告騙取老年機用戶的個人信息,用于注冊抖音、微信、淘寶等網絡社交平臺和網絡購物賬號牟利。在短短5個月的時間內,受害者多達萬人。

  老年機為何成為犯罪分子的“目標”?騙取的個人信息如何用于牟利?判令其進行個人信息保護宣傳又是何考量?針對上述問題,四川在線記者對資陽市人民檢察院承辦本案的檢察官進行了采訪。

  “免費”領紙巾

  騙子盯上農村“老年機”用戶

  “我當時在農貿市場買東西時,看到有個女的推起個車車,用一個小喇叭在喊,說用老年機的可以免費領抽紙。”

  72歲的安岳縣居民田某詳細向辦案民警描述了自己的受騙經過。“她把我的手機拿過去交給一個男的,具體在弄啥我也不曉得,過了一會她就把手機還給我,告訴我可以領紙了。”

  “實際上,在當事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不法分子通過其手機號注冊相關軟件賬號,拿走手機就是為了接收驗證碼并完成注冊。”

  資陽市人民檢察院承辦檢察官張光和告訴記者,本案被告之一陳某于2019年9月在網上了解到,可以采用送禮品的方式去獲取老年人的手機號碼、驗證碼用于注冊相應軟件APP,注冊成功即可按照每條2至30元結算獲利。

  發現有利可圖,陳某陸續發展了15名“下線”共同參與,先后在重慶市大足區三驅鎮、鐵山鎮、石馬鎮、中敖鎮和四川省安岳縣雙龍街鎮、兩板橋鎮等地以同樣的方法行騙獲利。

  據了解,陳某等人之所以瞄準使用“老年機”的群體,一方面是因為老年機的用戶往往沒有注冊過相關軟件賬號,是待開拓的“藍海”,能夠迅速獲利。另一方面,這類群體往往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安全意識較弱,比較容易得手。

  萬名老人被騙

  團伙16人被判有期徒刑

  2022年1月,陳某團伙成員在安岳縣忠義鎮“搞活動”時被民警擋獲,其余人員先后到案自首。

  直到此時,被陳某等人騙取個人信息的老人們依然不知道自己上了當。68歲的王某在面對民警問詢時說,“他們只說拿老年機可以免費領紙,沒說要注冊軟件什么的。我是文盲又不識字,要是知道他們是拿去干壞事,我才不得把手機拿給他們,萬一二天(以后)追究到我頭上怎么辦。”

  資陽市人民檢察院調查后發現,陳某等人直接通過網絡聊天群完成信息流轉和資金流通。至于這些賬號最終流向何處,用于何種用途,有待進一步調查核實。

  從2021年9月陳某等人開始作案,到2022年1月案發,短短5個多月時間,他們就在川渝兩地騙取了上萬名老人的手機號用于注冊軟件賬戶,獲利達70多萬元。

  經審判,陳某等16人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至三年不等,緩期執行,沒收全部違法所得,各處罰金三萬元至三十萬元不等。

  修復受損公益

  被告人賠禮道歉現身說法

  但本案并未就此結束。

  資陽市人民檢察院認為,陳某等人的行為是以農村老人為目標,面向不特定群體進行作案,已經嚴重侵害了社會信息安全。因此,有必要通過公益訴訟要求其對受損公益進行修復。

  “表面上看,他們只是將老人的手機號和驗證碼傳到網上去,但這些信息已經足以識別和關聯到這些老人及其相關親友。由此可能被不法分子進一步用于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造成更大的社會危害。”張光和說。

  由于陳某等人的侵權行為跨越川渝兩地,四川省資陽市人民檢察院與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成立聯合辦案組,通過聯席討論、公開聽證,統一了司法尺度。

  開庭審理后,在法院的主持下,公益訴訟起訴人與16名被告分別達成調解協議。被告除在此前的刑事審判中被處以有期徒刑和罰金外,在此次公益訴訟案件中被要求在省級以上媒體公開賠禮道歉,并印制個人信息保護警示宣傳資料,一年內參加3次檢察機關指定的公益活動。

  “在辦理本案中,我們一直思考怎么樣才能讓受損的公共利益得到修復,讓公益訴訟的制度價值得到實現。”張光和告訴記者,檢察機關提出如上訴請,就是希望被告到其曾經作案的地方進行個人信息保護宣傳,通過現身說法的形式既讓其真心悔過,也讓群眾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入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