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茹玉 舒琳  川觀新聞記者 魏馮 石小宏 鐘帆

  鄉村醫生是億萬農民群眾的健康守護人,也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2023年6月,《關于印發四川省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出爐,四川明確將大學生鄉村醫生作為招聘引進的醫療衛生人才,由縣域醫共體牽頭醫院或鄉鎮衛生院與其簽訂服務協議或勞動合同,落實相應待遇保障。2023年12月,中央編辦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做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編制保障工作,引導和鼓勵醫學專業高校畢業生充實優化鄉村醫生隊伍。

  據悉,全省用空余編制支持2023年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經資格審核和考試(考核)合格超過200余人。一年來,四川數百名大學生鄉村醫生積極服務村民健康,傳承著醫者的愛與責任。第七個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川觀新聞聯合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走近這些滿懷故事的大學生村醫,聆聽他們的心聲,探尋背后的成長故事。

  她主動出擊送服務,見縫插針傳播健康知識

  2023年12月,羅麗雯來到宜賓市敘州區趙場街道周壩村二村衛生室,成為大學生村醫。剛開始,部分村民對她持懷疑態度,她意識到不能在衛生室“坐等”患者上門,要主動出擊,把服務送到村民身邊。

  逢“3、6、9”是當地的趕集日,羅麗雯會來到市場為村民免費測血壓,回答健康疑問。“我主動提供服務,讓大家感受到真誠。”一次次熱情接觸,村民逐漸對她敞開心扉。

  為讓更多村民了解全民免費健康體檢的重要性,羅麗雯自制宣傳單,走街串巷發放。她上午坐診,下午深入村莊,為失能老人、殘障人士和慢病患者提供服務,有時還免費給村民做理療,推廣艾灸、針灸等中醫療法。

  羅麗雯。受訪者供圖

  今年7月,村里的周婆婆因面癱求醫。羅麗雯為她進行針灸、藥敷和按摩。十幾次治療后,周婆婆徹底康復了。為表達感激,周婆婆送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醫德高尚醫術精 關愛病患暖人心”。這讓羅麗雯堅定了扎根基層、服務鄉親的信念。

  下一步,羅麗雯打算繼續學習實踐,提高專業技能,和更多村民建立聯系。“看到村民因為我們重拾健康,臉上綻放笑容,我很有成就感。”羅麗雯說,“我有很多朋友準備干村醫,我并不孤單。總要有人堅守這里(鄉村),不是嗎?”

  她在賽馬會“逮”人,時刻保持“健康熱線”暢通

  8月11日晚9點,海拔4000多米的甘孜州理塘縣奔戈鄉扎吉貢巴村,“90后”藏族女孩能姆太剛結束一天進村走訪送健康的工作。今年5月,她成為這里第一位大學生村醫,肩負起全村88戶、601人的健康責任。

  能姆太。受訪者供圖

  “不是病人找醫生,而是醫生找病人。”能姆太坦言,理塘縣幅員面積大,牧區遙遠、牧民分散。能姆太每天早上8點半背醫療包為村民送藥,測血壓和血糖,一直忙到晚上9點,最多能走訪十多戶人家。

  今年7月底,她“逮”到為更多村民服務的機會——理塘縣“八一”賽馬會,這是牧民最集中的時段。能姆太和其他村醫挨家挨戶為兒童接種疫苗,在人員聚集地開展健康義診,給村民講解傳染病、慢性病防治知識。

  當地許多牧民沒有求助醫生的意識,部分慢病患者對開藥、吃藥有忌諱,不愿配合。能姆太到村民身邊主動了解需求,耐心進行健康宣教,衛生院和鄉鎮負責人把“健康熱線”——能姆太的電話號碼印在傳單上,一戶一戶發到牧民家中,她也時刻保持電話暢通。

  最近,主動咨詢能姆太的牧民越來越多。“有年輕家長打電話問我,孩子該打什么預防針;有高血壓患者咨詢長期服藥沒效果怎么辦,還主動到衛生室找我檢查病情。我會努力讓撥打我的‘健康熱線’的人越來越多。”

  她是社區居民的“中醫顧問”,用真心換來信任

  “這些中藥取回家后,記得反復多熬幾次。”8月13日晚,正在值班的熊遷對前來取藥的夫妻仔細叮囑道。

  23歲的熊遷去年從井岡山大學中醫專業畢業后,來到成都市青白江區姚渡鎮東方社區衛生室,成為大學生村醫。“當初選擇做村醫時,心里一直打鼓,不知道能堅持多久。但看到大家對我的肯定,我覺得當初的選擇是對的。”

  熊遷。受訪者供圖

  熊遷所在的社區是拆遷安置社區,老年人和體弱多病的人多。平時居民身體不適,不愿去大醫院,就喜歡往衛生室跑。作為村醫,熊遷不僅要看門診,負責慢病管理,還要開展健康科普。近一年,她幾乎沒有節假日。

  “盡管很累,但很高興慢慢從中體現出了自身價值。”熊遷說。

  她還記得,剛到衛生室時,一名患高血壓的老人因咳嗽厲害來就診。熊遷為他進行針灸和中藥湯劑治療。幾個療程下來,病好了。“在基層,中醫藥有很好的群眾基礎。”熊遷用專長為居民服務,也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

  隨著時間推移,熊遷扎實的中醫藥基礎被社區居民知曉,前來看病的人從每月20多人增加到近百人。“過去我以為醫生只有到三甲醫院才有價值,現在明白,在基層同樣能發揮大作用。”

  他不到一個月,跑遍管轄的3個村組

  8月16日,在2024年中國醫師節座談會上,蘭桂林代表全國大學生鄉村醫生發言。他是瀘州市瀘縣云龍鎮英雄村中心衛生室的大學生村醫,再過幾天即將滿22歲。

  蘭桂林。受訪者供圖

  來英雄村不到半年,蘭桂林度過與村民的“磨合期”,迅速適應鄉村醫生的角色,努力守好村民健康第一道防線。

  在蘭桂林看來,當好鄉村醫生除具備醫學知識外,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和村民溝通的方法,“取得患者的信任,才能更好地開展治療。”所以,今年3月正式報到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走村入戶。

  為方便走訪,他專門買了一輛摩托車。不到一個月,跑遍自己管轄的3個村組,村民們也從此曉得村里來了位小蘭醫生。

  “一次上門治療一位癱瘓在床的老爺爺,我帶著清創工具給他處理常年臥床形成的壓瘡。走時,那家的老奶奶給我塞了一大包百香果。”不善言辭的村民總是用行動表達感謝,每當此時,蘭桂林覺得自己和村民的距離又近了一步。

  堅持“多跑、多問、多叮囑”,小蘭醫生漸漸得到村民認可。接下來,他想給村民建個人健康檔案,讓大家享受到連續、綜合的健康照護,“建檔后,我們可以持續關注村民病情,如果加重了,也能及時更改配藥或者轉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