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蔣君芳
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要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升中心鎮輻射帶動能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下一步我省將如何推動這項工作落地落實,有什么具體舉措?11月21日,中共四川省委在成都舉行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廳廳長徐芝文介紹,近年來我省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省鄉村面貌得到明顯改善。截至去年底,全省已累計建成81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個縣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數量均為全國第1,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連續5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瞄準未來,我省將從“示范引領、興產富民、補短強基、全域提升”4個方面重點發力,努力讓四川鄉村真正成為近者悅、遠者來的幸福之地、和美之地、向往之地。
抓示范引領。推動落實四川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規范》,出臺《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工作推進方案》和《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考評辦法》,全省每年培育示范村1000個,通過認定一批先行村、培育一批示范村,梯次推動所有行政村整體提升。在示范培育基礎上,總結提煉好的經驗模式,以點帶面在全省推廣。
抓興產富民。大力培育現代園區、產業集群、產業強鎮,做好“土特產”文章,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堅持以糧為主、糧經統籌,完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推進“魚米之鄉”建設,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加快實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職業農民培育壯大三年計劃,加快構建縣有中心、鄉有站點、村有協辦員三級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小農戶逐步帶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創新培育“美麗鄉村+”文化、教育、旅游、康養、文創等新業態,引導農戶發展庭院特色種養殖、特色手工、休閑旅游,推動“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
抓補短強基。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穩步提高村組通硬化路比例,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優化農村能源供給,夯實鄉村信息化基礎。加快建設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持續強化綜合治理、文化活動、科教宣傳、大數據應用等功能。逐步提高鄉村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能力。統籌實施廁所改建、污水治理、垃圾處理、村貌改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逐步讓農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抓全域提升。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色的和美鄉村,支持成都平原同城化區域示范建設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宜居宜業和美精品鄉村,丘陵山區集中建設一批美麗宜居特色村莊,民族地區梯次建設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村落、村寨。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鄉村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開展“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智慧鄉村治理試點,推廣運用“川善治”平臺工具。強化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大力培養農村手工藝大師、鄉村工匠名師、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廣泛開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鎮創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