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曹菲 攝影報道
11月22日,西寧至成都鐵路郎木寺至黃勝關段(以下簡稱“西成鐵路四川段”)建設迎來新進展——全線首批12榀箱梁完成預制,建設進入新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首批箱梁生產于海拔3500米的若爾蓋制梁場。在高原高寒環境下制梁有多難?21日,封面新聞提前來到梁場一探究竟。
進料難
從500公里外的江油進料,需要運輸一天半
21日上午10點過,記者從松潘縣鎮江關鎮開車出發,途經松潘、紅原、若爾蓋,一路向西北開行3個多小時,終于到達若爾蓋制梁場附近。梁場“孤獨”坐落在海拔3500米的若爾蓋大草原上,下了213國道后,還要在崎嶇不平的施工便道上顛簸10多分鐘才能抵達。
路途遙遠,這是記者一路前往的最大感受。偏遠的地理位置也給梁片生產帶來了第一個難題——進料難。
中鐵七局若爾蓋制梁場副總工蔡飛告訴記者,生產期間,梁場平均每天要進10車砂石材料,周邊縣城的材料不達標,他們要從四川江油,甚至甘肅進料。從江油到若爾蓋,全程約500公里,路上運輸就要一天半。
“遇到大雪封路,我們要先清理施工便道上的積雪,再修整路面,車才能開進來。”他說,有時候還需要裝載車上陣,一邊拉一邊推,才能把材料順利運到梁場。
氣溫低
給梁片“穿衣蓋被”保溫保暖

21日下午2點,記者走進若爾蓋制梁場鋼筋房,西北風從大門灌入,即便站在室內也忍不住打顫。施工人員全副武裝,穿著沖鋒衣、戴著口罩防寒。
天氣預報顯示,當天的最高溫只有5度,夜晚會降到零下七八度。溫度低、晝夜溫差大,在這樣的極端天氣下如何保證混凝土的澆筑質量,是梁片生產遇到的最大難題。
“在高原、高寒天氣中,給梁體保溫是非常重要的。”中鐵七局西成鐵路四川段指揮部指揮長白宏州說,“我們采取的措施是給梁體‘穿衣服、蓋被子’,來減小它的溫差,保證不出現裂紋。”
他進一步解釋,所謂“穿衣蓋被”就是在箱梁預制完成后,給梁體蓋上養護罩,并開啟熱風炮、蒸汽鍋爐等提升溫度,還要在頂部搭設保溫棚。
高原地區的極寒天氣也考驗著工人的身體耐受力。數據顯示,相比于平原地區,若爾蓋制梁場的人工工效降低了4成,智能化設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方面不足。梁場從鋼筋加工到混凝土噴淋養護、張拉、壓漿等環節都投入了智能設備,不僅可以提高工效,也保證了施工質量。
新進展
趕在有效施工期內完成首批箱梁預制
受氣候影響,若爾蓋制梁場的有效施工期只有半年,梁場采取技術措施延長了2個月施工期,每年從4月到11月都可生產。
若爾蓋制梁場今年2月開建,8月正式投產,如今趕在冬休之前完成了首批12榀箱梁的預制,并通過認證,到明年開工時就可以進行批量生產了。
成蘭鐵路公司西成指揮部指揮長印建文介紹,該梁場承擔了全線795榀箱梁預制任務,未來,將按照每月60榀的設計能力進行生產,預計明年7月將開始架梁。
新聞多一點:西寧至成都鐵路線路情況
西寧至成都鐵路縱跨青海、甘肅、四川,線路自西寧樞紐海東西站引出,先后經青海省海東市、黃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后,在黃勝關站與川青鐵路青白江至黃勝關段接軌,共線引入成都樞紐。
其中,西成鐵路四川段全長172.6公里,設郎木寺、花湖、阿西、若爾蓋、班佑、紅原和黃勝關等7個車站。
西成鐵路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蘭州、西寧至廣州的蘭(西)廣通道的組成部分,通車后,將加強蘭(州)西(寧)城市群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交流,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對促進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