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工休息室、應急小屋、能量補給站、早點攤、修車攤……

關注核酸采樣亭
核酸采樣亭曾遍布街頭,隨著疫情防控措施調整優化,其“使命”告一段落。在這一背景下,如何讓這些資源充分利用成為熱門話題。
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對街頭核酸采樣亭現狀進行了走訪調查。相關報道推出后,許多網友留言討論。同時,四川日報微博發起話題討論“閑置的核酸采樣亭如何再利用”,吸引眾多網友參與并提出建設性意見。此外,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還通過線下采訪方式,收集到不少建議。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君芳
網友支招:“就地改造使用”討論度最高
記者梳理發現,網友、市民提供的建議可歸納為4類:就地改造使用、移位使用、拆除利用、保持原樣。
其中,就地改造使用是討論度最高的一類建議。有網友表示:“這些核酸采樣亭立起來不易,應該合理利用。比如包給小商販,做早點攤、修車攤等。”也有網友認為:“環衛工人都是在街面上作業,雖然成都專門為環衛工人設置了愛心驛站,但數量還不夠,核酸采樣亭布局廣,剛好可以就地改造成環衛工休息室。”
有網友建議,改造后的休息室可供更多群體使用,比如外賣快遞員、夜間值守人等,“天冷了能在里面喝口熱水,天熱了可以乘涼休息一下。”
也有網友認為:“核酸采樣亭空間小,改成休息室不合適,可以放置急救藥品、滅火器等,作為應急小屋使用。”持同樣觀點的一位網友表示,將核酸采樣亭改成愛心亭,交由社區管理,里面常備水、食物、創可貼、酒精等物品,供有需之人應急使用。有網友補充,改造利用要視情況而定,“有些核酸采樣亭比較簡陋,制作成本不高,就沒有必要改造。”
建議移位使用中,一位網友認為,可將符合條件的采樣亭移到綠道上,變身“能量補給站”。在線下采訪中,成都市民王先生提出類似建議:“節假日,很多市民都喜歡去綠道上跑步、騎車,沿途如果能設置補給站,一定會受歡迎。”
建議拆除利用中,成都市民李女士提到,采樣亭占用公共空間資源,有些甚至侵占部分人行道或盲道,應該有序拆除,“并對拆除后的建筑材料進行合理分類再利用。”
但有網友認為,疫情存在不確定性,為保險起見,暫時不應對核酸采樣亭作較大改動,應保持原樣,確保一旦發生緊急情況能夠快速投入使用;實在要移動,可另找地方妥善存放。
他山之石:充分聽取當地居民建議
放眼全國,不只四川面臨核酸采樣亭大量閑置難題。在核酸采樣亭“再就業”上,其他省市有哪些好做法?
記者搜索發現,不少地方對核酸采樣亭的再利用,依然和醫療服務有關。
在上海市金山區朱涇鎮大茫村,核酸采樣亭被改造成健康驛站,由專業醫生“坐鎮”為村民提供日常診療、代配藥、健康知識宣教、老年保健等服務。
在深圳市福田區、寶安區,多個核酸采樣亭被改造成發熱診室,居民可“一站式”完成掛號、診療、繳費、配藥等流程,減少交叉感染風險。
還有很多做法,屬于“跨界”利用。在杭州市蕭山區,位于交通繁忙地段的170多個核酸采樣亭已被改造成“亞運青年V站”,準備迎接因疫情延期,將于今年9月舉行的亞運會。
在杭州市拱墅區,位于鳳起農貿市場外的核酸采樣亭,已被當地改造成微型消防站,里面滅火器、滅火毯、防護手套、消防員專業裝備等一應俱全。
在濟南市槐蔭區道德街街道,核酸采樣亭被改造成自助漂流書屋,居民可借閱或捐贈,成為居民的“文化交流站”。
記者在梳理過程中發現,各地在對核酸采樣亭的改造再利用過程中,有一個共同做法——充分聽取當地居民的建議。
比如,蘇州市姑蘇區玉景灣社區,為妥善處置核酸采樣亭專門召開多方參與的協商議事會,集思廣益找到不同“出路”:升級改造成信息咨詢處、招聘點、義賣點、義診臺等,為轄區居民打造“家門口的人社服務站”;搬移至合適場地,供社區開展便民服務時使用;拆除沒有“再就業”的,減少對社會資源的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