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文露敏 攝影 李強
2月8日,記者從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行動方案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當前,新時代科技賦能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實施意見正在研究制定當中,圍繞科技支撐“天府糧倉”的具體舉措,擬重點開展“良種天府”“科技興糧”“智慧農機”“產業慧聚”“賦能提升”五個行動。

“科技創新是‘天府糧倉’建設的重要支撐。”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田云輝表示,目前四川在相關方面有較好的基礎。一組數據可見成效:現有農業領域國家創新平臺4家、省級129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1家、省級43家。科研機構105家、高校17所。農技人員5.8萬名。我省也是全國三大育種制種基地之一,特別是三系雜交稻育種水平全國領先,雜交油菜制種面積全國第一,生豬育種水平居全國前列。

田云輝介紹,接下來,在科技賦能“天府糧倉”建設方面,四川將圍繞種業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重點開展“五個行動”。
開展種業創新“良種天府”行動。圍繞水稻、玉米、小麥、薯類、油菜、豬牛羊等品種,推動選育一批優質高產、綠色高效、抗病抗逆的農畜突破性新品種。同時,推動生物重要性狀精準測定、基因組編輯、高效單倍體誘導與加倍技術、智能化設計育種等顛覆性前沿技術研究。
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興糧”行動。農業高新技術上,加強節水灌溉、垂直農業、農業機器人等技術研發。關鍵共性技術上,推進水稻宜機化、小麥免耕帶旋播種、薯類優質高產、節水節肥、生物防治、耕地重金屬治理、疫病精準防控、節糧減損等技術創新。此外,推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示范和創新迭代。
開展農業裝備研制“智慧農機”行動。聚焦需求端、供給端、推廣端、服務端和保障端,加大主糧生產全過程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關鍵技術研發。同時,推進植保無人機、智慧灌溉、農業機器人等智能農機研發,研制適應家庭農場的小型、輕便、多功能農機裝備和高效節能農用發動機、丘陵山地自適應懸掛裝置等關鍵核心部件。
開展科技示范基地和園區“產業慧聚”行動。在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等打造一批五良配套的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重點圍繞90個產糧大縣布局一批良種良法的示范基地。推進以水稻、生豬、蔬菜為主導產業的國省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同時,重點布局建設一批省級農高區,支持成都等市州爭創國家農高區。
開展農業科技服務“賦能提升”行動。拓展“四川科技興村在線”平臺功能,依托平臺專家和信息員,面向農民的大田病蟲害、施藥施肥、標準化栽培等需求,實時開展在線診斷、解答和技術服務。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在2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建立“雙團長”制,按照“一縣一課題”落實科技項目支持,建設省級服務團120個,選派“三區”科技人員,推動專家深入基層,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