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三無工地”
聯系不到人,還以為失蹤了
這里也被建設工人稱之為“黑洞”。
有工人形容,“來這里不是來打工,而是修仙。”因為這里什么都沒有,無水、無電、無信號,被稱為“三無”工地。
艱苦的環境還曾鬧出過笑話,當地派出所曾不止一次接到其他省市工人家屬打來的報警電話,“因為聯系不到家人,還以為失蹤了?!币粏柌胖且驗樯嚼餂]信號。
張浩說,有的人大老遠來干活,在鎮上自己花錢買了施工工具,進山一看是這樣的環境,干了幾天,錢都不要就走了。
雖然這里的工資比其他地方高,但依舊請不來人。張浩曾統計過,前后十年間,工地上的工人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人員流動性非常大?!?/p>
松散的山體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項目地冬春季晝夜溫差大,夜晚水結冰凝固在山上,早上氣溫升高,冰融化后,山上極易掉石頭。張浩的同事就曾在會議室開會時,被掉落后多次變向的石頭砸中后背。而在高深峽谷中作業,他們根本無處躲避落石,“唯一的處理方式就是躲避。”因此就算是坐在車里,他們也會習慣性地將安全帽戴在頭上,“不戴渾身不對勁。”

長久以來,建設者對樹林間一絲一響都特別敏感,因為那可能是碎石掉落的聲音。在日前的現場采訪時,林間猿猴玩耍的聲響就曾讓張浩提高了警惕:“又開始掉石頭了,大家離遠一點……”
“沒辦法,太敏感了。”張浩笑著說。
夜晚為了躲避落石,施工方甚至在山底鑿出了兩個25米深的小型隧道,供工人居住。張浩曾走進去過,潮濕、悶熱。
生活、施工環境的惡劣,加上全年有效施工時間短,“工人可能大半年沒活干?!本托纬闪艘粋€惡性循環——沒人來?!叭瞬粔?,材料進不來?!比绱?,也耽誤不少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