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一周年之際,為了讓大家更加全面了解四川省高質量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有關工作,10月12日,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舉行了新聞通氣會,介紹有關情況。會上,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總規劃師王鴻加介紹說,四川印發《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科研指導意見》,建立了大熊貓國家公園大熊貓遺傳數據平臺,掌握了500余只大熊貓的DNA檔案信息。

  ▲成都彭州市,大熊貓國家公園展示中心——“臥云臺” 陶軻 攝

  大熊貓國家公園已經正式設立一年。接下來,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將如何建設?紅星新聞記者從新聞通氣會上獲悉,在棲息地保護方面,四川將著力實施完整保護,推進棲息地連通成片。保護棲息地原真性完整性是國際通行做法,也是實現大熊貓野生種群穩定繁衍和維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的首要基礎。四川將堅持生態笫一、保護優先,結合自然生態系統演替和地帶性分布規律,采取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恢復為輔的生態措施,加快推進大熊貓棲息地連通成片、變零為整,為種群間交流創造有利條件。

  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主要是為了保護大熊貓棲息地的原真性、完整性。新聞通氣會上,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總規劃師王鴻加介紹了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以來,四川在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方面做的具體工作。

  在建立健全巡護監測體系方面,四川印發了《關于加強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巡護和監測工作的通知》,整合原自然保護地巡護監測力量,將新劃入區域統一納入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巡護監測體系,一年來,設置巡護線路460條,開展巡護8萬余人次,發現大熊貓實體10只和同域珍稀動物1600余只,布設紅外相機1736臺,收集傳回紅外相機監測信息10萬余條,監測到野生大熊貓影像724次;同時通過考慮分析大熊貓分布范圍、地形地貌、人為活動及保護站分布區域等因素,科學劃定網格化保護單元,明確網格責任人、落實職責,常態化開展野外生態監測和管理,建立網格化保護體系。

  大家關注的大熊貓棲息地保護修復方面,四川開展了大熊貓棲息地質量評估,啟動編制大熊貓棲息地恢復專項規劃;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恢復為輔的理念,持續推進大熊貓棲息地生態修復工作;著力推進實施礦山跡地等受損棲息地修復項目,采取人工干預措施恢復大熊貓棲息地26.56平方公里、新建主食竹0.37平方公里;重點建設拖烏山、泥巴山、二郞山、皮條河、土地嶺、施家堡、黃土梁等7處生態廊道,持續開展監測及成效評估,增強棲息地之間的連通性。

  科研方面,四川組織定期收集野外大熊貓信息為更好支持開展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搭建四川省大熊貓科學研究院平臺,積極爭取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重點實驗室,加強對外科研交流合作,逐步推進科研一體化建設;印發《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科研指導意見》,建立了大熊貓國家公園大熊貓遺傳數據平臺,掌握500余只大熊貓的DNA檔案信息;建立大熊貓棲息地質量評價體系,研發出受損退化棲息地恢復、人工林質量提升與多重效益構建關鍵技術。

  接下來,四川將把科研作為引領大熊貓永續保護的關鍵性基礎性工作,推進科研一體化建設,加強專業科研機構、隊伍、人才的建設與交流合作,提高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實現對大熊貓和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精細化管理。

  同時,四川將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加快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條例立法進程,構建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資源環境執法體系;統籌公園內外生態格局,包括在公園內實施“優棲減擾”行動,有序搬遷核心區居民,加快退出礦權、水電等生產經營設施,為大熊貓創造生態更優的棲息環境,同時在公園外因地制宜建設入口社區,支持發展生態旅游、科普游憩、熊貓文化等生態友好型產業,建設高品質宜居環境,推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