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年的緣分
曾在同一樹洞偶遇大熊貓幼崽
時間回到2018年9月23日,沙媽牛布正與同事阿爾拉洛在椅子埡口做大熊貓網格,在一個山的半山腰發現一條獸道,他們順著獸道走到一株大樹下,大樹樹干直徑約一米四,大樹里有一個洞,往里面一看有一個大熊貓幼崽。
“跟這次發現幼崽的是同一個樹洞,要不是時隔了4年,兩只幼崽姿勢不一樣,我都懷疑自己在做夢。”沙媽牛布說,“4年前那只幼崽才一個多月,與對講機差不多大小。”
為了不打擾大熊貓幼崽,沙媽牛布當時只拍了一段8秒的素材,照了幾張相。據他回憶,當時拍照的時候,聽到了200米左右熊貓媽媽的聲音,“就迅速離開了現場。”
“2018年還沒有安裝紅外相機,那次在保護區內近距離看到野生大熊貓,是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40年來首次。”陳明華表示。
右手掌心曾竹子穿透
14年中摔倒受傷是常事
沙媽牛布小時候,曾是個滿山追著梅花鹿和豪豬跑的小獵人。
2008年的時候,因為叔叔的原因,沙媽牛布走上了護林員、監測員的道路,開始從靠山吃山,變成了靠山護山。

“剛開始當監測員,我最大的作用就是帶路。”沙媽牛布說,隨著不斷培訓學習,慢慢地開始懂了看地圖、觀察環境和動物痕跡、安裝設備等更加專業的知識,“常年在山林里,摔倒受傷那是家常便飯。”
今年36歲的沙媽牛布,臉上、手上、腿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傷口。2012年,他在做黑熊痕跡監測的時候,不小心腳下一滑,“右手掌心立刻被一個竹子樁樁穿透了。”
同事都嚇壞了,急忙上去幫忙。沙媽牛布自己咬牙把手拔出來,用襪子包好,依然自己背著背包走下來。下了山,他也沒跟局里面說,自己去衛生院輸了液,二十七八天才養好。
“雖然危險,但還是喜歡這個工作。”沙媽牛布說,每次監測到珍稀動物,都會覺得非常激動和驕傲。
除了這兩只大熊貓幼崽,今年9月21日,大風頂首次拍到“鳥中大熊貓”四川山鷓鴣的紅外相機,就是沙媽牛布安裝的。
為更好地保護好大熊貓
將請專家對拍攝資料進行研究
資料顯示,四川美姑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78年12月15日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以大熊貓及其棲息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1994年7月經原林業部確認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4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將保護區面積擴大到50655公頃。
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保護區內有野生大熊貓22只,是涼山州目前唯一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大熊貓分布最南端的區域。
2011年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中,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列為中國內陸生物多樣性保護32個優先區之一。據最新調查,保護區植被有4個垂直帶譜、14個植被型、66個群系,有蕨類植物及種子植物共計176科819屬2596種;保護區有脊椎動物30目98科403種,被科研工作者贊譽為“很有價值的生物基因庫”。
“時隔4年再次拍到大熊貓幼崽,充分說明了該區域非常適合大熊貓棲息,大熊貓能在此正常生活和繁衍。”陳明華表示,“只靠我們的技術還不行,將邀請更多大熊貓專家,共同對這些拍攝素材進行研究分析,并持續加強該區域的保護和資源監測,更好地保護好大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