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敏

  9月9日,深秋已至,成都市郫都區多地水稻秋收和其他作物秋種進入關鍵期。位于郫都區東林藝術村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的試驗田里,一年一度的水稻秋收正式開鐮收割,確保本季的水稻科研材料入庫、秋糧歸倉。

  郫都區東林藝術村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的試驗田。

  據了解,整個園區水稻種植面積約400畝,栽種了水稻科研材料4000余份,測配新組合3000余個,示范展示了天泰優808、泰兩優5808、泰兩優1808等優質綠色高效雜交水稻新品種及稻漁專用稻、釀酒專用稻等特種稻品種40余個??蒲胸撠熑藦埾蜿柦榻B:“受疫情影響,秋收遇到一些困難,但幸好提前按照防控政策進行了部署,在區農業主管部門和德源街道辦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各項工作開展順利,一直到本月底,我們都會抓緊搶收??蒲杏N材料會及時送到海南南繁基地進行加代和繁殖,確??蒲杏N的連續性不受影響。”

  水稻科研材料入庫、秋糧歸倉。

  現場,收割機來回穿梭,工作人員奔忙不斷。在機械化應急收割隊的協助下,整個園區已完成搶收水稻350余畝,收獲糧食近250噸。其中“天泰優808”經過田間測產,收打面積0.8畝、實收濕谷793.5公斤、水分含量28%,按13.5%含水量折合干谷畝產825.6公斤/畝。張向陽介紹,“天泰優808”是國家雜交水稻成都分中心選育并審定的首個稻漁專用稻品種。雖然已經過了最佳收獲期,但“天泰優808”在田間仍然亭亭玉立、桿青籽黃,顯示出了高耐肥抗倒性能。

  現場測產記錄。

  今年,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實施了水稻輕簡化機械化栽培、稻漁數字化生態循環種養、稻-蒜及稻-菜糧經輪作等多項“種稻致富”新技術新模式。收割現場,高位養殖池里的魚兒翻騰跳躍搶食、濺起水花一片,整個園區一派稻香魚肥的豐收景象。

  水稻收獲以后,成都分中心將利用茬口期,搶種中藥材澤瀉及其他與稻漁模式輪作配套的高價值經濟作物,試驗和推廣糧經復合型的“稻-漁-菜”生態循環種養共生模式,有效解決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的矛盾,助力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保,努力實現袁隆平院士倡導的“種稻致富”目標。

 ?。▓D片由國家雜交水稻成都分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