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3日清晨,“飛機壩”長江邊。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所謂“飛機壩”,就是長江邊一段狹長的江灘,從瀘州東門城樓沿長江而上至國窖大橋。整個“飛機壩”分為上、中、下3層,最上一層面積超30000平方米,可以停車近千輛;第二、三層次第往長江河床延伸,枯水期顯示部分地方還有沿江的第四層。

▲枯水期的“飛機壩”。資料圖
就整個龐大的構筑體而言,最上一層的“飛機壩”才具有停車功能。而落差從一米至兩米不等的二、三、四層其實是護坡性質,具有防護和防汛的雙重功能。各層之間有階梯相互連通,部分地帶甚至還有枯水期能伸至低水位江水區域的平臺式構筑體。
這樣的設計讓“飛機壩”江灘呈漸次下降形態,無論是長江漲水淹沒“飛機壩”停車場,還是季節交替水位漲退,人們都有親近長江水面的通行道路。有當地市民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只要想耍水,一年四季都可以從“飛機壩”找到通往長江水面的道路。
但是,瀘州市區并非所有江灘都是如此設計的。
比如,從館驛嘴到東門城樓的江灘,就依地勢加裝有石頭護欄。汛期把階梯道路一封閉,就可以把市民和江水隔開。另外在汛期,當地社區及相關部門還在下江通道口拉起警戒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