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流調溝通較難
找“方言翻譯” 用鄉音擺“龍門陣”助村民回憶
本輪廣安疫情,64個流調小分隊、超過300人奔赴一線,主戰場是鄰水縣。夏嵐說,不少在農村地區的流調人員一度遇到各種難題——老年人相對多,有部分人不用智能手機,不見熟人不開門,還有的忘記行動軌跡;一些茶館、農貿市場沒監控,也沒有線上支付記錄,難追溯軌跡;不少村民講方言,外地流調人員聽不懂;村民房屋距離散且遠……由于溝通難度大,很多流調人員無法借助電話完成流調,只有走街串巷或下鄉上山面對面流調。
為攻克難題,隊員們在“語言溝通”上動起了巧思—— 找“本地通”“方言翻譯”和村民溝通,或用鄉音和村民擺龍門陣,旁敲側擊打聽軌跡。
鄰水“5·09”疫情處置前線指揮部流調溯源組第42組組長、鄰水縣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科科長車瀟和同事,在復盛鎮光明村等地展開流調時,都會聯系當地工作人員一同前往,問完家屬問鄰居、問完村干部問村民。

“有村民擔心說出軌跡以后,被其他人責怪、被埋怨。”這時,車瀟索性“顧左右而言他”,暫時不問軌跡,和村民們用鄉音“擺龍門陣”。“大爺,前兩天沒下雨,您田里的菜去澆過水沒?”“聽說您平時愛在村西口下象棋,輸贏如何?”車瀟解釋,看似“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提問,其實是在了解活動軌跡,找出每一個潛在的密切接觸者,同時讓被調查對象放下戒心,更容易獲取細節信息。
細節有了,人對“接觸”的理解方式不一樣,信息多少有誤差。“比如隔著一條渠,打了聲招呼,有村民并不認為是接觸,很容易就忽略。”對這類細節易有偏差的地方,車瀟和同事就把被調查對象軌跡路線上出現的地名和可能去的地方記錄下,逐個問,幫助村民回憶,再補充調查、甄別和判斷,“就好比偵探破案,每個環節必須環環緊扣,不能有一絲似是而非。”
讓夏嵐很感動的,莫過于當地多部門的幫助。“我們的流調人員去時,當地社區干部或當地民警會主動幫助我們,協助我們一起去,公安、工信部門也會竭盡所能提供技術支持。”